中国工业报 郭宇
3月5日上午8时05分,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代表通道”开启,7位全国人大代表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讲述履职故事。这也是2021年全国两会首场“代表通道”。
袁晶:在党的历史当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作为一名来自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浙江嘉兴的基层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袁晶,在南湖革命纪念馆从事党史宣讲工作。
“说起浙江嘉兴,大家是不是会把这座城市与一艘小船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这艘小船亲切地称为党的母亲船,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在南湖畔、红船旁向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瞻仰者,讲述一个大岛和一条小船故事。”袁晶说。
袁晶表示,作为青年人,一定要在党的历史当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学习革命前辈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这种奉献精神。要把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目标和追求。
郭艳玲:内蒙古脱贫摘帽79%的成绩归功产业扶贫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代表表示,去年内蒙古所有的贫困人口脱贫摘帽,这一成绩79%来自于也归功于产业扶贫,这里也凝结者全区16000多名常年活跃于田间地头的农技人员的辛勤付出。
郭艳玲说,北京向西一步就是我的家乡乌兰察布,也被称为中国的薯都,过去我们马铃薯种子论斤卖,现在我们通过揠苗组培生产出来的马铃薯种子论粒卖,一亩地20000元,全市可以生产5亿粒,不仅自给自足,还销往全国各地,年收益可以达到1.5亿元,小土豆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当地农民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家家都种山药蛋,年年收入两三万。
郭燕玲在“代表通道”上还提到,种子是农业的命根子,脱贫攻坚的路上离不开一大批的泥腿子。
最后,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作为一名基层的农业技术员,也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郭燕玲将和全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一道,始终脚踩泥土,继续奋战乡村振兴,力争让农牧民用更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余海龙:牢记初心使命,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去战斗
空降兵某营政治教导员余海龙代表表示,已走过70年的空降兵,正以加速跑、正青春的面貌在新时代冲锋,传承黄继光精神,加快换羽腾飞的实战转型,实战化训练不断深入,装备更新加速升级,战斗力水平持续提升。
“尤其是历经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空军高新武器装备成体系发展,投入新时代练兵备战。2020年5月,我们部队正式列装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某型空降轮式装甲车,同时,我们空降兵部队与我国自主研制的运-20大型运输机联合开展空降空投训练,高原重装空投、满员携装跳伞已经成为常态,加速了空战能力建设和提升。”余海龙说。
余海龙表示,“新时代空降兵要当好新时代英雄传人,牢记初心使命,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去战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苏伯民:让文物保护插上数字化和技术的翅膀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介绍,敦煌研究院正在依靠科技努力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在保护方面,敦煌研究院聚焦古代壁画、古遗址数字化等方面的关键瓶颈问题,积极申请和承担了3项国家重点项目。甘肃省政府已经批准敦煌建立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科技平台,以此为基础,敦煌研究院也正在申请设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研究方面,敦煌研究院正在积极筹备启动敦煌文化价值体系和敦煌与丝绸之路系列课题研究,深入发掘和研究敦煌文化和丝绸之路沿线遗存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在弘扬方面,敦煌研究院已运用AR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莫高窟智慧导览和“窟内文物窟外看”的参观模式,运用云展览和融媒体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不断创新敦煌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弘扬模式。
查艳:十八大以来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医疗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查艳,讲述了贵州医疗服务水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查艳介绍,贵州率先建立了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针对重大自然灾害、紧急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提供紧急救援保障。“中国天眼”的科技工作者们长期默默地坚守在深山大窝凼里辛勤工作。有一次,坚守在深山里的天眼驻地专家被毒蛇咬伤,他们立即启动了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前去救治。治疗好了,驻地专家说:“你们与死神的较量也有FAST的速度。”
查艳说,山地贵州已经彻底撕掉贫困的标签,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硬化路”,实现了四级医疗体系的全覆盖,力保山里的老百姓不仅看得上病,也看得好病。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无论是刚才提到的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形成,还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核酸检测、疫苗接种,都为打好抗疫、抗贫两场战役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让广大群众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踏实的获得感。”查艳坦言。
孔庆菊: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 是人生出彩的最大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门源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讲述了家乡扶贫攻坚的故事。
孔庆菊说,她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一名教师。这里是民族地区、西部地区、高原地区,也是深度贫困地区。这里过去封闭落后,但也有中国最美的油菜花海,可生活相对贫困,如何通过教育帮助群众脱贫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教师的责任。
孔庆菊说,多年前,她班上的一个学生本来踏实认真,积极上进,突然间成绩下滑。发现他上课的时候心不在焉,下课了独自发呆,我就找他去谈心,可是他什么也不说,只是在抹眼泪。在我的再三劝导下,他终于对我说,老师我不想上学了。原来孩子的父亲病逝,欠了外债,母亲又没有工作,一家人住的是破旧的平房,还要供养三个孩子上学,实在是撑不下去了。在我的多方呼吁下,兄妹三人在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还受到了社会公益组织的资助,终于我把这个孩子留在了学校里。据孔庆菊介绍,2018年以来,门源县已劝返失学、辍学学生125名,落实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基层教育工作,最大的收获和体会就是,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是人生出彩的最大机会。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继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孔庆菊说。
木沙江•努尔墩:“时代楷模”拉齐尼的愿望我们帮他完成
“新疆少了一个好代表,我也少了一个好兄弟,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走上“代表通道”的全国人大代表、新疆伊宁县英塔木镇托万克温村党支部书记木沙江•努尔墩,在镜头前回忆起了舍身救人的共产党员拉齐尼•巴依卡的故事。
拉齐尼•巴依卡生前是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村护边员,也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21年1月4日,他为抢救一名落入冰窟的儿童英勇牺牲,生命定格在41岁。2021年3月3日,中宣部决定,追授拉齐尼•巴依卡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拉齐尼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木沙江说,拉齐尼的父亲曾对他说,“拉齐尼救人我并不意外,只是觉得无比痛心,我的儿子离开了我们,我们全家人都为他感到骄傲。”
拉齐尼的女儿则含着眼泪说:“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这样选择,这就是我的爸爸。”
木沙江说,今天,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拉齐尼却再也不能来了,他想对拉齐尼说,“好兄弟,我们想你了,你是我们的榜样,你没有实现的愿望我们一定帮你完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