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邹洁
“‘十三五’时期是煤炭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划时代意义的五年。” 3月3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政策研究室主任郭中华代表协会回顾总结了 “十三五”时期煤炭工业的发展。
他指出,五年来,全行业着力推动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动科技创新,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去产能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供给体系质量显著增强,煤炭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煤炭清洁化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煤炭“兜底保障”根基更加稳固,为谱写新时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超额完成。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500处左右、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安置职工100万人左右,超额完成《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化解过剩产能奋斗目标。
煤炭资源开发布局持续优化。“十三五”时期,我国煤炭生产重心加快向资源禀赋好、开采条件好的“晋陕蒙地区”集中。2020年,晋陕蒙三省(区)原煤产量27.9亿吨,占全国的71.5%。从大型基地和区域煤炭产量变化看,2020年,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6.6%,比2015年提高3.6个百分点。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到4700处以下。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全国煤炭生产的主体,全国建成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处以上,产量占全国的80%左右。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数量、产能分别下降到1000处以下、1.1亿吨/年左右。
前8家大型企业原煤产量18.55亿吨,占全国的47.6%,比2015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其中,亿吨级以上企业煤炭产量16.8亿吨,占全国的43%;千万吨级以上企业煤炭产量30.0亿吨,占全国的77%。
煤炭企业战略性重组步伐加快。神华集团与国电集团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联合重组成立新山东能源集团,中煤能源兼并重组国投、保利和中铁等企业的煤矿板块,山西省战略重组成立晋能控股集团和山西焦煤集团,甘肃省、贵州省、辽宁省分别重组成立甘肃能源化工投资集团、盘江煤电集团、辽宁省能源集团。战略性重组后,国家能源集团、晋能控股集团、山东能源集团、中煤能源集团等4家企业煤炭产量超过2亿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2家企业产量超过1亿吨,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培育打造了一批具有创建世界一流能源企业潜力的大型煤炭(能源)企业集团。
新兴产业和生产服务性产业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截至2020年底,建成400多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采煤、钻锚、巡检等19种煤矿机器人在井下实施应用,71处煤矿列入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20年底,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达3.3亿千瓦,比2015年增加1.8亿千瓦,占全国燃煤电力装机的26.5%;参股控股焦化规模占全国焦化总产能的30%以上;煤制油、煤制烯烃 、煤制气、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931万吨/年、1582万吨/年、51亿立方米/年、489万吨/年。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8.86%。大型矿井建设、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燃煤超低排放发电、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现代煤化工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要煤机装备和大型粉煤气化技术实现了国产化,煤机装备制造规模位于世界前列。“十三五”期间,全行业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2项,“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煤制油品/烯烃 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三五”期间,全行业建成国家级、省部级和行业级研发平台达17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23家,科技创新支撑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煤炭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2020年,原煤入洗率达到74.1%,比2015年提高8.2个百分点。煤炭洗选加工技术快速发展,千万吨级湿法全重介选煤技术、大型复合干法和块煤干法分选技术、细粒级煤炭资源的高效分选技术、大型井下选煤排矸技术和新一代空气重介干法选煤技术成功应用。2020年,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处置率、井下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78.7%、72.2%、44.8%,比2015年分别提高11.2个、8个、9.5个百分点;土地复垦率达到57%左右,提高9个百分点;大型煤矿原煤生产综合能耗10.51千克标煤/吨,下降11个百分点;煤矸石及低热值煤综合利用发电装机达4200万千瓦,增加900万千瓦,年利用煤矸石达到1.5亿吨。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步伐加快。截至2020年底,全国燃煤电厂完成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9.5亿千瓦,占全国燃煤电厂总装机的76%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煤粉型锅炉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锅炉燃料燃烬率 达到98%,比普通燃煤锅炉提高28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天然气锅炉排放标准。散煤综合治理和煤炭减量替代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散煤用量消减超过2亿吨。
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下,逐步建立了符合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方向的产能置换、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最高最低库存和政府行业企业共同抑制煤炭价格异常波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基础性制度。2021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约量达到21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0%以上。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发挥了维护煤炭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作用。
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全行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矿区大气、水、土壤、绿化等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建成了一批国家矿山公园、近代工业博览园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矿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品质得到新提升,促进了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煤炭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的同时,国家先后出台了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去产能关闭煤矿职工安置办法、煤炭产运储销体系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的意见、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推进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国际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国家能源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中煤科工集团、中煤地质总局、山东能源集团、徐州矿务局、郑州煤矿机械集团等大型企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建设格局,全球配套资源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五年来,随着煤矿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安全科技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投入大幅增加, 2020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059,比2015年下降63.6%。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