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汪叶舟
2021年首个工作日(1月4日),作为“十四五”开局的首场活动,上海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上海展览中心启动,7个区的分会场同步启动,全市6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734亿元。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上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复学复市,疫情大考之下,上海经济呈现出足够韧性、巨大潜力、蓬勃活力。1至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5.2%。工业投资中,1-11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3%,连续12个季度3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幅。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从4月份开始,已连续8个月实现月度正增长。
上海本次开工的重大项目,是“十四五”开局启动的首批重大项目,包括重大产业和科创项目52个,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在线新经济、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和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基础设施、租赁住房等重大项目12个,涉及杨高路改建工程、海滨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等重要民生工程。其中约三分之二项目在2020年3月31日的上海重大产业集中签约活动上签约,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落地、当年开工。
这批项目规模大、能级高、潜力足、预期好,是上海着力贯彻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推进重点产业率先起步成势的主动起跑,将为上海“十四五”开局起步注入强大动力。
作为上海改革开放龙头,浦东新区集中启动的15个项目总投资额848亿元,占全市1/3。
聚焦发展创新型产业 构建重点产业体系
本次开工的重大项目涵盖范围广,既有落实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的前瞻性项目,也有着力建设“五个中心”的科创、金融、贸易等领域的产业链高端项目。
上海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先锋队”加快发展创新型产业,推动产业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而这其中,高质量项目是核心驱动力。
集成电路围绕高端芯片、关键器件、先进和特色制造工艺、核心装备和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今年以来,积塔半导体项目建成投产,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顺利组建,电子化学品专区规划建设和运营。这次开工的新昇半导体二期项目,将建设30万片集成电路用300mm高端硅片研发与制造生产线,有望进一步形成国产大硅片的产能规模效应。
生物医药聚焦创新药物及高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关键环节、产业服务新模式等重点领域,构建“1+5+X”市级特色产业空间布局,汇聚国内外生物医药优质资源要素,提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全球市场竞争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次上药集团在浦东新区投资75亿元,将建设生物医药创新孵化服务及产业化平台,打造创新孵化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抗体产业化平台,助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人工智能围绕基础理论、算法、算力、数据、应用技术等环节,加快攻关突破,在制造、医疗、教育、交通、城市管理、工业制造等领域,加强场景应用,微软、商汤、依图、明略、达闼、平头哥等一批产业链企业集聚发展,华为生态创新中心、壁仞科技、百度飞桨等36个重点项目签约落户。
三大产业引领发展的同时,上海着力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高端产业集群,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电子信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新型显示及高超高清视频、物联网及智能传感器、汽车电子,以及软件信息、工业互联网等服务领域。生命健康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营养保健品、健康康复器材,以及健康服务、医药流通等服务领域。汽车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以及出行服务、汽车金融等服务领域。高端装备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船舶海工、智能制造装备、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以及系统集成、智能运维等服务领域。先进材料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品钢材、前沿新材料、战略新材料,以及大宗贸易、设计检测等服务领域。时尚消费品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绿色食品、轻工制品,以及时尚创意、工业设计等服务领域。
点亮在线新经济 为特色产业打造“新空间”“新舞台”
“十三五”以来,上海持续深化“四个论英雄”,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累计实施5153项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园区单位土地产值从67.4提高到75亿元/平方公里。
2020年3月31日,上海正式对外推出26个特色产业园区,面向全球开展集中招商。总面积近110平方公里,规划产业用地超过60平方公里,其中可供产业用地增量空间超过25平方公里,可租售物业面积超过1400万平方米。一年来,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提速,确保“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截至四季度,26家特色园区意向签约项目数635个、投资额超过1940亿元;当年落地项目数超过60个、投资额超过990亿元。
伴随数字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上海拿出更多发展资源和空间,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新载体,为领军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张江在线”和“长阳秀带”两个生态园正式揭牌,标志着上海正式启动建设以“在线新经济”为特色的世界级创新地标。据了解,两大生态园总规划面积超过1100公顷,今后三年有望形成超150万方新产业载体,引进15万产业从业人员,新增产业营收2000亿,将全力打造成为数字新经济的产业首选地、人才蓄水池、业态创新炉、集成应用场、制度先行区。目前,美团点评、字节跳动、哔哩哔哩、盛趣游戏、阅文集团等一批企业已计划入驻。
“张江在线”地处浦东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域,将依托国家科技创新策源地优势,以硬核科技为底色,聚力孵化新技术、新产品,规划总用地面积410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560万方,先期开发用地面积9.6公顷。“长阳秀带”坐落于杨浦滨江沿岸,将发挥杨浦知识创意底蕴与互联网文化元素跨界融合的优势,以文创资源为引领,聚焦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预计总用地面积746公顷,总建筑面积将达796万方。
借力加快推进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的东风,上海市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行动,“化危为机”,着力补短板、拉长板,促投资、拉消费,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形成新经济发展动能。
2020年4月,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政策实施以来,全市在线新经济快速发展并激发巨大活力。2020年前三季度,上海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2667.1亿元,增长13%,位居全市各行业之首,已成为经济稳增长的“新引擎”。拼多多、哔哩哔哩、叮咚买菜等一批领军企业加速成长,并在部分细分领域全国领先,如本市企业已占据全国第三方支付60%市场份额、全国网络文学90%市场份额、全国网络游戏30%市场份额、全国本地生活服务70%市场份额。
上海将充分挖掘潜力,把存量变流量,促存量转增量,这些产业新空间将打造成为产业定位鲜明、空间布局紧凑的千亿级特色产业集聚区,成为经济新动力的承载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实现从“平方”变“立方”华丽转变。
打造投资促进“强磁场” 让企业近悦远来
上海着力构建覆盖全所有制、全规模的企业服务体系,始终坚持做制度创新的“高地”,不做优惠政策的“洼地”,始终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探索实施一批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吸引汇聚全球优质资源,努力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功能高地。
2020年初,上海正式发布营商环境3.0版改革方案,对企业关注度高、反映比较集中的事项系统施策,加大改革力度。2020年4月,《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经市人大审议通过施行,成为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部综合性、基础性法规,成为各区、各部门着力优化和提升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工作水平的根本遵循。这些措施的相继出台,正形成吸引企业、汇聚人才的强劲“磁吸效应”。
上海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和精准服务,通过政策谋划“超前一公里”、打通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疫情期间,全市招商项目签约由“见面签”变为“线上签”、由“面对面”变为“屏对屏”,确保投资促进工作速度不慢、热度不降、力度不减,确保项目及时落地、及时开工、加快建设,坚定了企业在沪投资发展信心。上海在户籍、住房等方面,解决重点项目落地后顾之忧,带货主播李佳琦等一批优秀人才成功落户。
项目的高效率落地推进,得益于市区各部门的跨前服务,以及上海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围绕政策服务、诉求处理,上海面向全规模、全所有制、全生命周期各类企业,提供全覆盖、精准性、兜底式服务。正如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所言,上海高效、专业、周到的政务服务让美的印象深刻,深信投资上海是美的集团立足国内、走向全球的正确选择。
政府企业合拍共鸣 展现项目建设“上海速度”
上海市制造业投资连续12个季度33个月两位数增长的背后,是全市一批重大项目的持续高强度投入、高效率推进。上海有关部门紧密对接项目需求,强化预审批、压程序、减环节,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优化本市重大建设项目、重点产业项目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从规划、土地、施工证许可、竣工验收、装配式建筑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简化审批措施,疏通堵点、激活全盘。
2020年以来,上海以“特斯拉式”项目推进为样板,遴选两批产业能级高、产业链带动性强的百亿级项目19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按特斯拉项目模式推进。各部门围绕“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协调推进、竣工投产”等全流程,形成全生命周期推进体系,协同推进,让“特斯拉经验”从“特事特办”变为常态服务,让“特斯拉速度”在更多项目上得到体现。
开工只是起点,上海市级部门一手抓项目开工,一手抓项目竣工,全力保障项目早建设、早竣工、早投产。通过建立重大“两个一批”工作机制,确保重点项目“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全年共推进确保新开工项目213个,确保竣工验收项目167个,全部按计划如期推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