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时代 新跨越 泰安华伟重工执着创新坚实走在行业高质量发展大道上

发表时间:2021-05-17 12:08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于成水 通讯员 葛莉群  

 

  超大型铸锻件在国之重器中承担着非常关键的重要功能,无论是航天科技,船舶制造,军事装备,大型发电、石油钻探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都离不开它,而这样的重器大多都是依靠国家大型重工企业来完成,但在2020124日这天中国工业报记者走进了一家民营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调研却让记者为之震撼,她的规模、阵容、产能、理念、设计、加工、管理、文化、员工精神等都会让记者浓浓的写上一笔,这个企业是谁呢?她就是坐落在泰山脚下汶河之滨的泰安华伟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走进华伟重工你就会领略到大国重器带给你的真实与感动和激情,华伟重工总经理董光润一贯坚持的制造理念是“用华伟的智慧和创造提升大国装备技术水平,促进和保障制造强国建设”,这并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他带领华伟重工团队在不断地精益践行着这个理念,走在宽阔明亮的大型制造车间里,董光润总经理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现在你看到的一个一个有序排列的个性特点明显的超大型超长度的铸锻件,都是客户慕名而来签单的,华伟重工的制造原则就是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科技领先宗旨,要想交付用户最优质的大型铸锻件,选材很重要,那就是必须选择最优质的原材料,再次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个性适可的生产工艺,对每一笔签单到的超大型铸锻件都必须采取一件一材一工艺来完成设计与加工”,看看已经签单并开始交付的客户群就会领略华伟重工的创新制造实力: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先后参与国家特大石油炼化项目:浙江石化、大连恒力石化、新疆天业石化等核心不锈钢超大管板锻件的批量制造;成功交付特斯拉汽车全球首套乘用车轻量化压铸模具;与马鞍山钢铁集团紧密合作,批量制造交付全国最大H型钢生产线大型轧辊锻件;为山西大同煤矿集团提供深井采矿实验平台19米超长拉杆;为上海电气海外印尼瓜眭两台10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项目提供全部八块高压加热器管板;为东方电气、哈电集团百万千瓦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高压加热器管板等国家大型重工装备集团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据悉,泰安华伟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11月,位于驰名中外的 泰山脚下,岱岳区大汶口石膏工业园内。隶属于泰安华伟集团,注册资金1.5亿元,总投资逾6亿元。占 地面积40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12.3万㎡,厂房面积8万㎡,现有职工300余人,各工种专业技术人员配备齐全。其中高、中级工程师16名,助理工 程师1名。无损检测人员3名,理化检验人员3名,各工种专业技术工人60 余名,配套建设锻造、调质热处理、堆焊、精加工中心等5个车间。是以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现代化管理的民营重型企业。主要为矿山、冶金、电力、船舶、石油、军工等行业生产大型配套产品。 主力设备为:12000T(配属联动130吨操作机)、4000吨(配属联 动40吨操作机)自由锻造油压机各一台。以上设备最大可镦粗锻制100T 钢锭(短轴、方类、饼类等),拔长锻制150T钢锭(长条类、细长轴类 等)。配套160T/32T锻造专用行车1台,100T/50T运输行车2台,80T/20T 运输行车2台,50T/10T锻造专用行车1台,32T/10T调质专用行车1台。蓄 热式电脑控制大型台车式天然气加热炉8台,蓄热式锻后热处理炉8台, 箱式调质热处理炉3台。确保各类锻件的加工、流转和检验都按相关标准和规范严格实施。以上主力锻造设备可锻造如下大中型自由锻件:两端夹持可最大拔长锻造24米轴类锻件,最大承重120吨;镦粗、扩孔锻造6米饼类、圈类、筒类锻件,最大承重80吨,穿芯棒拔长锻造9米筒类锻件,可实现年产各 类自由锻件3万吨的最大产能。产品主要面向水(火)电、汽轮机、汽轮 发电机、工业透平、管模、船舶、石化、冶金、压力容器等诸多领域。 机械加工车间四跨约26000平方米,装备各种大型普通卧车10余台,大型数控车床5台,轴类最大加工重量120吨,最大加工长度20米。数控立车10台,圈类、饼类、筒类锻件最大加工直径6米,承重80吨。重型龙门铣1台,最大可加工6m×2m×1.5m异形工件。此外还装备12m深孔钻 镗床1台,系列大中型锯床6台(其中立式锯床1台),横臂钻、外圆磨床 等机加配套设备,部分产品具备精加工成品交付能力。 2018年公司投入3亿元建成30000㎡超高大型重装精加工车间,进一 步延长了大型部件加工产业链,并提升了锻件深加工能力。同时引进韩 国生产的大型数控卧式深孔钻床3台;数控龙门钻铣床4台;引进瑞典生 产的带极堆焊流水线一条;新购国产数控双柱式车床4台,超大型数控重 型卧车4台及配套设备16台。目前华伟重工综合加工能力和高端制造水平升级为国内领先,省内第一。   

     

  工匠精神在华伟重工诠释

  泰安华伟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这样一个传承着“工匠精神”的民营企业,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每个人都在精益求精,特别专注、锐意创新、追求卓越,“一个人有技能不算工匠,十个人有技能也不算工匠,只有全体员工有技能才称得上工匠精神”,董光润总经理告诉记者,就是这种“工匠精神”才能真正锻造大国重器,促进智造强国建设。

    

  华伟重工通过不断地技术工艺创新和跨界应用,撬动产品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成为国家重型机械制造产业的领军品牌和中坚力量。率先在行业内提出以“机械化、智能化、生态化、安全化、数据化”为技术创新方向,打造行业技术最先进的智能生态装备和科技,为国之重器工业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华伟重工针对重工行业发展的现状,依托1个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和一支科研攻关团队,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面对不同行业产品个性特点、不同企业要求,逐步推行以“一件一材一工艺”为主要技术特征的新型智能装备。为上海电气集团核心成套装备、汽轮机和发电机组等印尼瓜眭两台10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项目提供全部八块高压加热器管板,该项目为建国以来第一次出口国外的百万机组火电项目,也是一带一路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

     

  执着创新铸就华伟重工 

      进入新时代,在工业互联网普及制造业的今天,如何推进两化融合,在中国制造2025时期,如何布局,如何定位,如何抢占制造先机,如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董光润总经理率领的团队决然出手,从2017年的机械化、安全化、自动化到现在的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实现了飞速的跨越。他们为的就是依托高科技人才的凝聚,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创新驱动,实现科技新动能的转化,精心打造成为世界级国家重器制造供应商

    

  华伟重工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国之重器,华伟制造”企业精神,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科学技术工艺创新体系,经过持续不断地开拓创新,华伟重工实现了生产经营快速、规模发展,在公司不断地发展进程中,华伟深深地体会到技术创新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新动能,只有始终紧密围绕创新,坚持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以品牌建设和信誉为基础,积极构建创新平台,不断提升机械制造加工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健康、稳定、长寿发展。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