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董礼 李心强 中国工业报 安再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安徽涡阳县紧紧抓住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的有利条件,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日,安徽省涡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丰霄寒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就涡阳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发表自己的见解。
中国工业报:涡阳县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丰霄寒:涡阳立足实际,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以合作为主题、以产业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以制造业为重点,走好涡阳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之路。一要紧扣“一体化”,寻求发展新突破。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重点围绕绿色装配式建筑、生态有机农产品加工、智能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轻工纺织等五大主导产业,全力拓展产业链链条,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积极打造长三角高端产业扩张的“首选地”。二要聚焦“高质量”,打造发展新高地。涡阳县深入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积极开展绿色承接、高质量承接,充分发挥开发区在促进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主引擎作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整合园区资源,积极探索“一区多园”“跨区托管”模式,按照“一个平台、一个主体、一套班子”的原则,做到“规划统编、设施统建、资金统筹、产业统谋、业务统管、人员统配”,实现县开发区集中统一管理。
中国工业报:今年以来,涡阳县如何落实中央“六稳”工作、“六保”任务?
丰霄寒:今年以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 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大力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项目谋划、工业发展、农业发展、商贸服务业发展、建筑业发展、土地整治、征地拆迁、增收节支等十大专项行动,经济运行保持稳定恢复态势。
一是抓产业。累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22.6亿元,同比增长7.96%,其中绿色装配式建筑、生态有机农产品加工、智能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产值105.54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6.11%,拉动全县规模工业增长15.21个百分点。二是壮实体。深入实施“四送一服”“三抓三包”专项行动,累计办理复工复产企业贷款授信22.8亿元、已放贷18.2亿元;通过展期、过桥续贷、无还本续贷等办理贷款7.6亿元;税收减免退5.86亿元。新增中小企业3486家,个体工商户9683户,新增数量分别同比增长47.8%、22.5%。三是促就业。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外出务工劳动力40.4万人;加强精准帮扶和岗位推荐,4.39万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全部实现务工、就业。四是保民生。民生支出21.27亿元,33项民生工程有序推进,4.5亿元特殊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用于“三保”,2.85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全部用于公共卫生、老旧小区改造、保就业等民生社会事业项目,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个,完成31处老旧小区改造。
中国工业报:涡阳县如何实施县委提出的“1358”发展战略?
丰霄寒: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县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1358”总体发展思路,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2.7亿元,增长9.5%;财政收入27.4亿元,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6%。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10.7%。
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要、项目为王,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全年计划实施的222个大建设项目,已竣工47个,开工132个,完成投资69.4亿元。153个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资完成率分别为95%、106%、115%。世界制造业大会涡阳招商专场形成品牌效应,20余家中国500强企业、上市公司落户涡阳并发展壮大。今年以来,签约招商引资项目75个,总投资239.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4个,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个,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个。我们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产业振兴作为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首位任务,走二产主导下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打好“涡农”品牌文章,累计培育“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44个,获评2020年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全省强筋优质小麦、高蛋白大豆种植、湖羊养殖和芝麻加工第一县。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贯彻落实安徽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0条,民营经济发展连续三年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正宇集团进入全省民企百强。创新农业合作关系,实施“企业+农户”“企业+集体”“企业+(村级)公司”等模式,不断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累计发放贷款2.5万户、22亿元,全省第一。我们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抗、补、促”专项行动为抓手,聚焦“三堡垒”、落实“三精准”、狠抓“三落实”、强化“三保障”,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决战300天、打赢攻坚战”专项行动,以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及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为引领,以“抗补促”专项行动为抓手,将问题整改贯穿全过程,强力推进春夏秋季攻势,累计整改各类问题14.5万个。我们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实施“上善若水”行动计划,突出抓好水环境整治,开展消除黑臭水、改善地表水、保障饮用水、治理农村水、防治地下水“五水”共治,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Ⅳ类标准,市控断面水质达到Ⅴ类标准。深入实施“深呼吸”行动计划,今年1-9月,优良天数同比增加43天,PM2.5平均浓度41μg/m³,同比下降21.9%,在皖北县区排名第6位。深入实施“创城”行动计划,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6%以上,实施全域绿化提升行动,在皖北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全覆盖,获评安徽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双基”建设,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推开“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改革,设置城乡片长、组长、邻长共30075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战果丰硕,“信访+热线”模式全省推广,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
中国工业报:近年来,涡阳县如何精心打造“千亿工业、百亿产业”目标?
丰霄寒: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千亿工业、百亿产业”目标,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按照龙头企业引领、关联企业跟进、形成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基地的思路,倾力培育行业“团体冠军”“单打冠军”“隐形冠军”,形成卡不住、拆不散、搬不走的产业集群。
目前,涡阳五大主导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绿色装配式建筑、生态有机农产品加工、智能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四个百亿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以盛鸿科技为龙头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以广毅达科技、保路华电子为龙头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十大产业基地”正在加速形成。今年1-8月份,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26个月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全市第一,战新产业产值增速全市第一,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全市第一。
中国工业报:涡阳县如何发挥自身的区位、资源、产业三大优势,筑巢引凤?
丰霄寒:涡阳地处皖、豫、鲁三省交界,承东启西、接南连北,是长三角发达地区重要的腹地城市,境内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区位优势日益凸现。涡阳具有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户籍人口达172万人,适龄劳动力超过100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超过40万人,拥有一大批在外从事机械加工、智能制造、电子科技等行业的熟练产业工人,“凤还巢”进程不断加快,为企业提供了非常稳定的职工队伍。涡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我们围绕“一粒种子”“一颗大豆”“一根苔干”“一棵槐树”“一片药材”“一栏畜禽”等特色产业,提高农业品牌化、标准化,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农业大县转型路;我们围绕千亿工业、百亿产业目标,重点打造四个百亿产业集聚区以及十大产业基地,走出了一条工业立县振兴路;我们围绕全域旅游,以推进“电商涡阳”建设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推动一二三产业、线上线下、内外贸深度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走出了一条现代服务业提质路。
同时,我们抢抓“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重点围绕五大主导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做大、做优、做强,全力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下的示范区。
中国工业报:下一步,涡阳县如何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丰霄寒:下一步,涡阳将继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们将继续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格局的首位战略,布局产业链。立足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生态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的定位,充分发挥涡阳区位、土地、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加快推进规模80多平方公里的“一区多园”“跨区托管”开放合作平台建设,把开发区打造成产城融合示范区。我们将继续坚持“龙头企业引领、关联企业跟进、发展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基地”的思路,做强产业链。在成功创建安徽省涡阳县绿色装配式建筑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的基础上,围绕五大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承接产业转移,上引下联,加快打造生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高硼硅玻璃制品生产基地、能源化工生产基地、现代中药生产基地。我们将继续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服务产业链。坚定“企业发财、地方发展”的理念,重商、亲商、兴商、安商、富商。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抓到底”的推进方式,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办法做好全过程跟踪、服务,让更多客商感受到“涡阳环境”,享受到“涡阳服务”。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