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医药是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自2019年青岛市发布“海洋攻势”作战方案,明确将海洋生物医药列为“海洋产业转型跨越硬仗”中的重点领域以来,青岛蓝谷频频发力、开拓创新、佳音不断,海洋生物医药领域蓬勃发展。
近日,中国工业报来到位于青岛蓝谷的青岛华赛伯曼医学细胞生物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看到由国内外多位杰出科学家和多位博士、硕士组成的研发团队,正在联合进行生物药物的攻关。据了解,前不久曾被青岛市委、工信局、科技局等有关领导多次考察,并寄予厚望,蓝谷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重点成员——青岛华赛伯曼医学细胞有限公司再度传来喜讯——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支持建设青岛(华赛)区域细胞制备中心的函》(青工信函字[2020]49号),同意青岛华赛伯曼医学细胞生物有限公司联合青岛大学华赛医学细胞和蛋白质药物研究院建设“青岛(华赛)区域细胞制备中心”的请示,支持青岛(华赛)区域细胞制备中心开展干细胞和免疫细胞临床研究、药物研发等相关工作。该项目将整合更多优质资源,推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全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产、学、研”深融合 协同发展产业葱茏
作为青岛首批功能区改革试点单位,青岛蓝谷管理局积极落实青岛市委市政府“提高协同性”要求,青岛华赛伯曼便得益于这种协同机制,目前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众多国内外杰出科学家的汇聚和大学研究院、医疗单位的联合,形成了跨越产、学、研、医一体的健康服务平台。
今年1月,青岛蓝谷与即墨区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强保障。8月12日,青岛市即墨区发展和改革局、青岛市即墨区科学技术局、青岛市即墨区卫生健康局、青岛市即墨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建设青岛即墨(华赛)区域细胞制备中心的函》,同意青岛华赛伯曼医学细胞生物有限公司设立——青岛即墨(华赛)区域细胞制备中心。
在协同机制的推动下,青岛蓝谷诞生出了一个又一个新鲜的果实。例如,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落户蓝谷以来就地转化的第一个产业化项目“新型固氮杀虫杀菌的微生物菌剂生产工艺”,便是其中典型案例:蓝谷管理局协同即墨区采取“院校+园区”“科学家+企业家”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力度,山大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友明院士团队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即墨区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青岛德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在蓝谷中德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园设立研发中心,在即墨北部工业园设立生产基地,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各类农用生物菌剂2万吨、产值5亿元。
除了作为属地的即墨区,全国范围内独有优势的众多“国字号”科研机构,也是青岛蓝谷协同发展的重要伙伴。例如,发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超算升级等的虹吸效应,促进与中船重工、浪潮集团等15家单位战略合作,拉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链条;推动每个高校院所至少成立1家产业化发展公司,目前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已成立产业化平台公司,武汉理工大学等也均已提上议事日程。
携手“企业系”平台做强海洋特色产业,也是青岛蓝谷协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方面工作也正风生水起:依托碧桂园集团打造占地400余亩的海洋科技产业园,力争三年内引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技术等涉海龙头企业10家以上;发挥飞利浦在健康科技等领域的科研、技术和人才优势,投资约13亿元打造19万平方米的飞利浦健康科技(北方)创新中心和健康颐养示范社区;以中德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园、威刚生物科技、青岛华赛伯曼医学细胞生物有限公司为依托,以智能超算耦合生物实测的筛选体系,构建起链接上游基础研究和下游产业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这些都成为青岛蓝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彩一笔。
合格的“企业店小二” 为产业壮大“保驾护航”
优良的营商环境,不仅是企业生存所必需的“空气”,更是其赖以发展壮大的“土壤”。按下改革“快捷键”的青岛蓝谷,坚持“沉下去”,从“要我服务”变为“我要服务”,全面提升服务创新创业环境,建立科技企业成长孵化服务体系,帮助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按照专业、专门、专人、专注“四个专”原则,青岛蓝谷组建“6+8+3”的双招双引作战体系,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6”即围绕由海洋生物、海洋信息、海洋技术及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和众创服务、高端服务、金融三大支撑产业组成的“3+3”产业体系,组建6个产业事业部作为“一线作战部队”,每个事业部负责一个产业方向的组织体系,从产业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落地、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链条专业化推进,为项目从洽谈到落地建设提供一条龙、一站式、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8”即局属8个部门作为“战略支援部队”,“3”即两个街道和协同办作为“后勤保障部队”。
以蓝谷海洋生物产业事业部为例,为帮助落户企业解决后顾之忧,部门工作人员先后多次主动靠前,在园区范围内的企业院所进行大走访。在走访青岛华赛伯曼时,帮助企业解决了人才公寓的问题;在走访万明赛柏药业中,了解企业用电负荷严重不足,解决了用电问题等。还多次走访中德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园、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和协生物、瑞科盟、糖科学、德馨生物科技等科研院所和生物企业40余家,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和有关诉求,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主动服务,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使企业能够落的下、留的住、发展的好。
此外,根据蓝谷园区内海洋生物企业状况,事业部还选择一批重点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促进企业成长为有影响力和聚集力的行业引领企业,带动和聚集更多企业聚集发展。例如,在干细胞存储及临床应用领域,重点支持培育青岛华赛伯曼医学细胞生物有限公司、青岛柏禾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在噬菌体为载体兽药领域,重点支持培育瑞科盟(青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微生物肥料、药剂领域,重点支持培育青岛德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和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海洋生物药物、海洋特色医疗器械、海洋功能食品及海洋保健食品领域,重点支持培育青岛琛蓝生物、青岛浩大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近期,青岛蓝谷管理局还开展了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活动,管理局广大干部及工作人员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调研、交流。针对不同企业不同特点,帮助企业梳理能够享受的政策清单,做好政策解读,让企业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助力企业业务开展。通过登门走访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倾听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企业诉求,倾听企业家心声,及时办理反馈。针对疫情防控依然严峻的形势,为企业送防疫物资,指导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加快发展。
通过支持培育,企业也得到快速成长并不断取得喜人成绩。其中,青岛(华赛)区域细胞制备中心获准设立;青岛德馨生物科技新一代荧光假单胞菌于4月底试生产成功;青岛和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月份成为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的会员单位等等。
产业事业部忙碌的身影,也是青岛蓝谷这个合格“店小二”的缩影。据了解,截至今年10月份,青岛蓝谷累计深入院企上门送服务、送政策、解难题130余次,累计服务创新平台、孵化载体257次,协助各单位共争取上级资金支持3.8亿元,兑现蓝谷资金约451万元,惠及企业31家。
“雪球”越滚越大 海洋生物领域新高地正形成
此前,青岛蓝谷已经与青岛大学、华赛伯曼共建了全国首家干细胞公共库。如今,青岛蓝谷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所拥有的科研资源越来越丰富,在此就地转化的海洋生物医药科研成果项目,也正呈现来轸方遒、纷至沓来的喜人态势。
在科研领域,有管华诗院士亲自领衔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药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获得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研究课题;依托山东大学国家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德国赫姆霍兹研究中心建设的中德学院,在生物新医药研发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
在成果转化层面,有山东大学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友明院士团队以技术入股方式在蓝谷成立青岛德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新型固氮杀虫杀菌的微生物菌剂的生产工艺”项目试生产成功,向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与山东大学深度合作的青岛糖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脑苷脂与鞘磷脂的公斤级合成,为世界化工巨头荷兰DSM供货。
此外,青岛蓝谷管理局借助中德生物医药产业园平台力量,积极引进生物医药产业优质项目。今年3月份,瑞科盟(青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正式入驻中德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园。8月,由瑞科盟打造的蓝谷海陆噬菌体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启用400平米实验室,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大学联合开展研发工作,同时瑞科盟蓝谷海陆噬菌体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和山东省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目前,该公司已成功获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据悉,10月30日,青岛蓝谷“海洋攻势”24个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总投资122亿元,其中总建筑面积4.07万平方米的蓝谷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便投资50亿元。且此次开建的青岛蓝谷生物医药产业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领衔,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医药和健康科技研发及产业化平台。
在青岛蓝谷,除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事业部,还有海洋信息、海洋技术及装备等5个产业事业部。6个产业事业部就是六个小平台,各有各的产业定位,各自形成自己的产业集群;6个产业事业部也是一个大平台,协同发展,形成了蓝谷特色的大产业集群。以现有的平台资源和集聚的生物医药产业为依托,青岛蓝谷将加快龙头企业引进,建立生物医药产业联盟,令蓝谷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雪球”越滚越大,直至形成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新高地,令蓝谷整个产业的“雪球”越滚越大,直至形成国家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新要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