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换电”模式加速发展 标准化是关键

发表时间:2021-02-28 01:18
分享到:

  作为缓解里程焦虑的重要手段之一,换电在此前多年间并未得到系统的发展。直到今年,年初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写出:增加充电桩、换电站建设充、换电站的建设视作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日前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也提到,要鼓励“换电”等商业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使用环境。使得换电模式的发展一下驶入了“快车道”。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是国内最早布局换电的车企之一,在多年的探索中积累了一定经验。日前,北汽技术总监兼过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玉军在2020未来出行大会上接受采访时分享了北汽在换电领域的一些思考。


  标准难统一一直是阻碍换电行业发展关键性的问题。从后续发展来看,车企之间有没有可能做统一的标准,共建共同运营的换电平台

  李玉军:首先,有关部门要求,整车厂是生产新能源车的主体责任,新能源汽车报废后的电池回收由整车厂负责。电池大批量生产是同一标准,但回收时每块电池状态都不一样,每块电池都是一个单独个体。

  充电电池的次利用很难,但换电可以做电池价值重构电池价值重构难点也是标准化的问题,换电具备了标准化的属性之后,能源价值的重构存在着一些可能性。

  做换电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标准化的问题,过去几年换电没有被很多同行认可,政策没有将其纳入,都是企业自己做,只能形成小规模的循环。现在产业上各大车企都在布局换电,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有望推出相关产品我个人觉得标准化短期内很难,因为电池是车最核心的部分,电池的管理技术是核心,标准化之后整车厂的技术没有了,所以短期内很难实现。我认为虽然从技术和用户体验上很难但不代表这条路不可以走,确实要走,但短期内更要做得是共享。目前我们明年推的换电站可以同时兼容5家车企5种车型

  企业内部标准化之后,然后做企业间的兼容,这条路可以走通。

 

  问:换电业务盈利的关键是什么?换电比充电更早实现盈利吗?

  李玉军:能否盈利这一点需要综合考虑,北京换电经济性不好,地价贵,电价贵等很多因素,这是系统性的工程。但在广州、厦门电价便宜,尤其厦门区域小,运营起来很好。目前从行业来讲,换电的经济性是存在的。

  影响换电运营的成本或者费用比较高的还有人工成本,一个站4个人,一年下来至少50万。如果要通过科技技术的进步实现无人化可以提升10%的效益。

  另外,换电站还有一个属性是电池储能的属性,参与国家电网的辅助服务,把更好的光、风清洁能源引入进来,这样的话电池还有另外一个储能的作用,这样做起来之后综合的经济效益是有很大的提升。

  所以我认为,从两三年之前已经出现了,换电站的经济性还是可以的换电真正实现了动力电池的共享,这是未来可以期待的事情。

 

  问:电池的梯次利用是如何做的?

  李玉军:电池的梯次利用目前我们两个策略。第一个策略能不拆包就不拆包,整包利用电池包是汽车级的,可靠性各方面性能都很好,但一拆就什么都没有了。现在首选整包用

  一些不能整包用,或者整包应用的场景消纳不了这么大量的电池,所以我们在研究两轮车三轮车,他们也在布局。两轮车三轮车的量大,可以把电动汽车一部分的梯次用,到今年能做到1万台,比如现在做出租车的下来了,我们进行拆,拆完了之后做成两轮车和三轮车,然后租给用户运营。这样可以看到经济性和安全性还可以。

  这几年重点突破了电池的拆解关键技术,包括软包的一些拆解我们能做到保障,一些关键的技术基本上掌握了,这是梯次利用的两个路线。

  首先关于二次利用,是难点也是关键的核心技术在于评估。下来一个电池一个样,如何快速、高效而且还要安全地评估电池,这是最关键的地方。因为在制造,或者在拆解时,无论是什么出去得是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是底线,如何保证质量?即评估。当然拆解是评估完之后能不能用再拆解,拆解可以做成标准化,评估技术是现在最难的。

 

  :北汽在换电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在什么方面?

  李玉军:优势谈不上,首先从市场推广方面的过程中,原来这是新生事物,这里有很多问题,包括电力增容的问题,场地的问题以及交通的问题,特别复杂。在运营端过去几年,应该有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或者为什么先to B,后续再to C,想通过to B稳定的集团用户构建换电网络,等网络到一定密度的情况下才能满足对私人用户的便利性,这是在运营市场中大概的思路。

  在产品和研发端,尤其是研发,各个车企都一代一代的演变,想做快速的发展在技术上很难。首先保障可靠,现在厦门已经跑了将近90万公里了。从效率、可靠性,还有车站协同,一定要连通。

  市场上没有什么问题,我们现在算还是有竞争力,但不要让整车有自燃事故,这是最关键的。我们是把线上线下平台打通,定期对电池状态做评估,状态差或是到报备年限会提前筛选,见到实物之前做了系统的体检,然后到线下。所以充电非常难,用户长远使用,包括过程中非常复杂

  这也是所以我们换电的原因因为简单我们换电和北航以及交大清华几位教授在研究,每个换电站就是一个实验室,我现在每一个换电站可以对充电机做控制,就是一个实验室,是否可以把每电池每个季度去做体检。换电除了慢充代替快充之外,最重要是提供了场景化的技术方案。所以关键技术还是在于评估。

 

  :有没有面向C端推广换电的计划?一个换电站的成本是多少?是盈利还是在不断地投入?

  李玉军:to C应该是两三年很重要的方向但前提是to C的客户能够接受这个模式另外服务网络,一个城市就一两个肯定不会去做,所以我们觉得这需要时间和换电网络不断地完善。

  换电站的成本不是换电运营最关键因素最关键因素第一电价,第二电池成本,第三是人工成本,先把硬件布好,后续通过OTA和算法不断地为换电运营赋能,而不是现在简单的靠硬件一定要把硬件配好,通过软件不断地赋能 

 

  C端推广除了电池包标准化问题之外,还有什么大的挑战和痛点?

  李玉军:还有电池属性的问题,即物权的事情,解决用户对电池所属权的后顾之忧。如果想做二手车交易到时候商量一个价格可以转给你,但你使用的环节内还是要解决您这边的问题。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