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打造“231”产业集群 加速实现制造业强市目标
——专访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金键
中国工业报 余娜
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转型升级在济宁显得尤为迫切。
今年以来,济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呈现回升向好态势。来自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最新数据统计,1-9月份,济宁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高于全省平均0.1个百分点。自2月份探底以来,济宁工业增加值增幅已连续7个月逐月回升。
11月30日,在“2020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论坛”举办期间,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金键接受了中国工业报的采访。他表示,为实现“制造强市”的发展目标,济宁一方面积极推动产业集群“提质增量”,一方面推动技术改造实现“双千提升”。一批新兴产业正在济宁加速崛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正成为济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
提问:今年,济宁提出“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发展目标,并编制“制造强市”规划。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采取了哪些推进措施?
蒋金键:今年济宁市委市政府提出“制造强市”战略,第一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疫情的发生更加凸显了制造业支撑地方发展的重要作用,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反思济宁制造业发展的短板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为深入推进制造业强市,我们工信部门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是推动产业集群“提质增量”。在济宁全市范围内,我们开展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分产业专题调研,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开放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主导产业集群定位,全力打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两高”,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三新”和医药“231”先进制造业集群;成立济宁市“231”产业集群培育指挥部,下设6个产业工作组,实行群长、链长负责制,由市级领导同志任六大产业集群群长,县市区主要负责人任产业链长,同时指导县市区成立产业集群工作专班,逐渐建立“九个一”工作机制。截至目前,6个产业工作组依托市工信局5个产业科室和市能源局新能源科已实体化运作,形成了“231”六大产业集群年度推进计划,梳理了30条核心产业链,明确了重点招引企业目录和实施项目。
二是推动技术改造“双千提升”。在山东全省,济宁率先印发了《新一轮高水平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了市县一体技改奖补政策体系、市县园企四位一体的技改投资提报体系。通过制定差别化政策,提高技改扶持精准性,对100项投资额度大、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技术改造项目,在国家省奖补资金争取和市级技改资金奖励上重点推荐和倾斜;制定《济宁市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引导企业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支持企业加大绿色环保节能改造投入。1-9月份,济宁全市完成制造业技改投资508.8亿元、占山东全省的11.3%、居山东省第3位。
三是推动产业发展“数字赋能”。为贯彻落实济宁市政府建设制造强市、加快三链融合、实施双千技改的部署要求,在“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功能模块的基础上,增设了工业运行监测分析、技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主导产业地图、重点园区管理等功能模块。今年以来,已经更新了3版设计,同步设计了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和“政策找企业”微信小程序。目前“亩产效益”评价功能模块已建设完成并使用,其他功能模块正在完善中。截至目前,嘉祥县、高新区已完成规下工业企业的分类综合评价,其他县市区已完成纳入评价的规下企业名单采集工作。
提问:近五年,制造业逐渐成为济宁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济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如何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蒋金键: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形成了高端装备、高端化工、医药等一批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一批新兴产业也在加速崛起,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正在成为济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济宁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制造业强市”目标,在7月31日召开的市委全委会上,正式确立了“231”产业集群发展目标。“231”产业集群,就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优势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兴产业集群,医药产业集群。之所以确定这些产业,主要是这些产业济宁有基础,符合新旧动能转换要求,有良好的成长空间。例如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是济宁市委、市政府重点培育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拥有济宁高新区装备制造(工程机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机械)产业园区。2019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33.7亿元,实现利润36.1亿元,共有规上企业939家。
下一步,济宁市将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231”产业集群建设,实施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融通发展、产业链补短板、数字化赋能等工程,落实“群长制”“链长制”,实现重点产业串珠成链、固基强基,推动济宁产业经济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简言之,就是要打造全方位的产业发展生态。
围绕“231”产业集群,济宁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开放创新发展的意见》,具体计划从以下方面推动:一是成立高规格专班。成立市“231”产业集群培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设立6个产业集群工作专班,采用挂图作战模式推进。建立“231”产业集群、产业链相对应的群链长体系,实行群长、链长负责制。二是资源要素重点倾斜。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提高产业集群土地、能源、能耗、排放等要素的保障能力。全面开展“标准地出让”和“亩均效益”评价改革。三是加大政策支持。整合现行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从2021年起,整合设立2亿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制造业,主要用于技术改造、贷款贴息、过桥还贷等。从2020年起,市县共同出资,同时吸纳社会资本,设立工业技改投资基金。
“双千技改”计划加速落地
提问:当前,济宁重点培育的工业项目有哪些?进展情况如何?
蒋金键:2020年1月9日,济宁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双千技改”计划,并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济宁积极实施工业“双千技改”计划。聚焦“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实施1000个工业技改项目,引导企业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支持企业加大绿色环保节能改造投入,助推1000家企业加速转型。经济宁市工信局统计,济宁全市共有工业技改项目1067个,总投资1453.8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626.4亿元,平均规模为1.4亿元/个。总投资500万以上技改项目1005个。
市级层面筛选100个科技含量高、投资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技改项目重点培育,集中跟进,并将百项重点技改纳入新动能平台统一管理。目前百项技改重点项目中已累计开工100个,开工率100%。截至9月底已完成投资218.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2%。百项重点技改项目中,13个投资过10亿元以上的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01亿元,投资完成比重为100.6%,其中远山新材料产业园项目、骏达机械高强钢车轮建设一期项目、永生重工年产5万台套工程机械配套件项目+年产15万吨高端精密金属锻造件生产建设项目、华源热电华能热电联产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15%,投资进度最快,济宁四和供热西部热源供热项目、太阳纸业年产45万吨特色文化用纸项目、海龙建筑科技装配式建筑生产线改扩建项目(二期)、世纪阳光新建3万吨/年有机颜料及5万吨中间体项目分别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02.33%、100.58%、100%、100%,投资进度较快。
提问:济宁如何因地制宜,发挥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引领作用?
蒋金键: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济宁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抢占“新基建”发展先机,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引领作用。
近几年来,济宁市财政拿出近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企业上云、两化融合改造贴补,济宁全市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2019年济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数达79.27,综合位居全省第4位。兖矿集团、如意毛纺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3个企业入围省级产业互联网平台,7家企业获批省级企业上云标杆企业、优秀体验中心和优秀行业云平台。各行业示范企业初步形成标杆引领作用,影响力不断扩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有力推动了工业转型升级,目前以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健康医养为主题的“231”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
下一步,济宁将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发挥工业互联网创新引领作用,将全力支持企业开展5G+内网改造、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建设,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不断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步伐,加速培育一批行业性、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推动济宁工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一是推动高耗能、高增加值设备上云。针对设备上云制定专项支撑政策,重点推动设备上云、流程上云,对我市平台建设进行补贴。依托市级标杆奖补的宣传带动效应,持续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推广一批设备上云上平台典型应用案例。
二是推动广大企业数字化、信息化改造。在开展前期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依托相关政策,对全市企业数字化、信息化改造进行补贴奖励,推动关键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动广大中小企应用ERP、MES、SCM等数字化软件,推动IOT网络深度融合,力争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工业云平台应用率提升。
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探索。结合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支持重点企业开展5G+企业内网络改造,鼓励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如山推、鲁抗、华勤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探索,围绕智能制造、安全生产等多方面梳理行业运行机理,将生产经验模型化、代码化、平台化。
四是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建设离不开大量优秀的人才支持,我们将本地企业博士人才、高级工程师人才组织起来,成立了CIO联盟、博士人才联谊会,作为市级专家智库,深度参与到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中,从而带动产业高地发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