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视应用场景 氢能全产业链加速布局

发表时间:2021-02-28 01:18
分享到:

  进入2020年以来,氢能产业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年初国家发改委、司法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中便提到,将于2021年完成制定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发展的标准规范和支持政策。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将氢能列为能源范畴。6月,氢能先后被写入《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9月21日,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更是明确,要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提供经济、安全稳定的氢源保障,探索发展绿氢,有效降低车用氢能成本。



  氢能产业现在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10月15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国际氢能委员会、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主办2020氢能产业发展创新峰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指出。

  

“绿氢”是终极方向

  近年来全球的能源供应主要是由三大化石能源石油、煤和天然气提供,但化石能源在地球的储备有限。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一旦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枯竭,人类的能源供应将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因此,人类必须在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之外寻找新的能源来保障能源安全。

  而氢能无疑是最具优势的选择。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指出,氢能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不仅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互联媒介,更能实现交通运输、工业和建筑等领域的大规模深度脱碳。

  但目前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在氢的制取环节,据了解,目前较为常用的氢气制备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化石能源制氢,另一种为电解水制氢化石能源制氢的过程中由于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由该方法制得的氢被称为“灰氢”;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利用而不排放,“氢”就会变成“蓝氢”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得到的氢则完全脱离碳,称为“绿氢”。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灰氢不可取、蓝氢方可用、废氢可回收、绿氢是方向”。



  对于如何破解制氢过程中的难题,李毅中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借鉴参考发达国家发布的“氢能战略”,合理务实进行规划设计,明确方向,防止盲目性。李毅中指出,目前我国对能源的关注研究仍有欠缺,尤其是难以形成全国性整体概念。“因此需要相关部门根据氢气不同的应用场景,从能源总体规划和总体视角针对氢在阶段性的量、布局、工艺路线提出一些指导意见,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同时要抓试点示范,不要一下子铺开。”李毅中说。其次,抓紧建设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研发攻关,最终实现产业化。李毅中指出,需在国家层面集中精力研究二氧化碳的利用,减少其排放另外,要开展工业含氢尾气中氢的回收、提纯和利用。

  刘小诗表示认同,并指出,坚持零碳、低碳的绿氢路线,经济性关键。“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降低电解水的制氢成本以及储运成本。未来随着电价下降,制氢规模化以及液氢储运的技术成熟,氢气的价格必然会大幅下降。”

  

应用场景的缺乏掣肘产业发展

  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近两年来,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近两年也在加速布局,但收效甚微,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应用场景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银广在会上指出,应用场景和应用规模的欠缺,是以国家电投为代表的企业面临的共同瓶颈。经过几年的发展,氢能产业在自主技术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应用场景、应用规模的缺乏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技术也无法快速升级、成熟、改进、迭代。

  飞驰汽车总经理江勇则分享了一组数字,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从2015年发展至今已生产6千辆燃料电池汽车建设约90座加氢站,上下游企业近6000家,其中生产燃料电池的企业就有2000多家。“这么好的发展趋势,在应用场景方面发展的非常不好如果没有应用的平台,没有快速的推广和使用企业将始终‘命悬一线’。江勇说。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彭锋则建议,地方政府应加大引导使用燃料电池汽车的力度,推动氢能产业链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优秀企业合作,并制定电堆等关键部件统一的检验标准

  

打造氢能全产业链生态圈

  下一步,氢能全产业链的发展该如何提速?与会专家纷纷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出发,积极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针对氢能产业链的下游——燃料电池的发展提出建议。他认为,燃料电池首先要建立关键材料与部件的自主产业链,建立产品开发联盟,电催化剂、电堆关键零部件等由研发单位一起进行开发、考核及批量生产。同时,成立第三方的中立的检测机构,对关键材料与部件、电堆、电池系统和整车进行检测、验证,确保结果的可信性与可靠性。



  刘小诗提出,产业的下一步发展应从氢的产、储、运、加、用等全产业链出发,依托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平台等多主体,逐步打造“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运营模式成熟、创新成果丰富、资金保障充足、示范效果明显、生态效应显著”的氢能产业商业生态圈。

  总而言之,氢能产业前景光明。“到2050年,氢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会达10%,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3000万辆,氢气需求量达到6000万吨,中国进入氢能社会。”会上,刘小诗表达了对氢能产业未来的美好愿景。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