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陈俊岐 通讯员 莫碧妙
“汉中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2个深度贫困县,2015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5万户52.4万人,贫困发生率17.96%。”汉中市委书记、市长方红卫如是说。9月17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第八场“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发布会。
2016年以来,汉中市累计减贫49.7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9%,1010个贫困村退出。汉台区整体脱贫、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剩余2.63万贫困人口已达到脱贫标准,区域整体贫困得到基本解决,汉中市在2017—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均被评为“好”等次。
“2016年以来全市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涉农整合资金130.87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88万个,建立扶贫互助资金协会1199个、向贫困户发放借款7.1亿元,实现贫困村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覆盖。”方红卫说到。
七项行动“八大模式”带贫增收
汉中探索产业扶贫七项行动“八大模式”走出了秦巴山区产业扶贫新路径。国绕“发展产业带贫增收”总目标,创新工作举措,强化利益联结,构筑发展体系,推进提档升级。
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12.1万户有能力、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户实现胎贫产业全覆盖、中长线产业全覆盖和技术帮扶全覆盖。全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累计达到24个,注册涉农商标达4340个,1010个贫困村实现电商网点全覆盖, 完成了惠及数十万人的减贫实践,取得了以业兴农的喜人硕果。
据方红卫介绍,汉中实施“5+X”特色产业扶贫,所有贫困村均组建集体经济组织,全市建立带贫产业基地1826个,培育带贫经营主体2674个,带动8万余户贫困户在产业链上持续受益,贫困县全部入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市1010个贫困村实现电商网点全覆盖。
据统计,全市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底的2996.35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8909.03元,年均增幅31.31%。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扩容产业、创新经营、培育品牌、开拓市场”思路,实施农业产业增效工程,持续拓宽农民群众增收渠道。”汉中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晓勇说到。
乘势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对于“汉中市是如何做到有机衔接,一体推进乡村振兴的?”这一问题,陈晓勇回答:“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必须注重将“精准式”济困帮扶与“普惠式”共享发展有机结合。我们紧扣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和“五个振兴”总体布局,积极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乘势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他表示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准备工作:
一是提前谋划抓衔接。制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新时代三农工作意见》《实施规划》和5个配套性文件。编制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表,规划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特色小镇等项目213个、总投资2509.5亿元,针对汉中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重点实施水电路气讯“五提升”工程。
二是融合发展增动能。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畅通城市资源和公共服务下乡渠道,推动资本、科技、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汇聚,培育高素质农民和乡土人才,鼓励支持外出人员和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全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三是强化治理筑根基。建强党建堡垒。深入实施抓党建促脱贫“五大行动”,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村两委“一肩挑”质量,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深化“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活动和文明村镇创建,推广“道德积分银行”“评乡贤、学乡贤、颂乡贤”等典型做法,纠正不良风气和陋习,培育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化三治融合。启动“四个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行网格化管理、院坝说事会等模式,为基层强权赋能、整合资源,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