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陈俊岐 通讯员 莫碧妙
陕西榆林市总土地面积4.36万平方公里,下辖1市2区9县,户籍人口385万。全市12个县(市区)均为革命老区县,其中国定贫困县8个,除定边县外,其他7个县区还是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
近年来,榆林市坚持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突出抓好产业、就业和金融扶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底的3013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10206元,年均增长27.64%。2015年以来,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48.63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1.8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6.3%降到0.6%。
9月16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第七场“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发布会。“截至目前,1.82万贫困人口已具备退出条件,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临说到。
五条措施实现贫困劳动力动态清零
李春临表示,榆林市41.0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19.3万人,占比达到47%。为此,榆林市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不断拓岗位、强培训、提素质,实现了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动态清零,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就业创业。李春临介绍主要有以下五条措施:
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强化劳务协作对接、线上专场招聘、“点对点”输出服务等方式,组织有意愿外出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近三年年均13万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占全市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60%以上。
开发公益性岗位。市县两级每年拿出近11亿元用于公益性岗位就业补助,增设社区服务、治安维护、林草管护等特设扶贫公益性岗位。
近年,榆林市通过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贫困劳动力9511人。今年疫情期间,各县市区开发临时性防疫公益岗位安置3964人。
拓宽就业渠道。支持国有企业、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优先招用贫困劳动力。累计建成社区工厂61个,认定扶贫基地37个,吸纳5.1万贫困人口稳定就业。
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采取订单、定向、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升专项行动。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2万多人次,今年疫情期间培训贫困劳动力5000人次。
全力支持贫困群众创业脱贫。近年来,榆林市累计认定市级创业孵化基地9家,建成县镇两级标准化创业中心135个,创建创业担保贷款信用村26个。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0.3亿元,惠及3.2万户贫困户,有意愿、有发展需求的贫困户全部实现创业脱贫。
累计投入资金78.6亿元,实现产业全覆盖
“榆林市坚持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突出抓好产业、就业和金融扶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底的3013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10206元,年均增长27.64%。”李春临说。
据了解,榆林市大力实施“4+X”产业扶贫工程,因地制宜发展苹果、蔬菜、羊子、马铃薯四大主导产业和红枣、小杂粮等特色产业,涉农资金整合的70.8%用于产业扶贫,累计投入资金78.6亿元,实现全市23.9万名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人口产业全覆盖。
据榆林市副市长马秀岚介绍,榆林累计销售农产品9500吨、总金额近1亿元。全市已建成消费扶贫专柜35个、专馆15个、专区22个,认定6批210个供应商1090个扶贫产品,销售总额达到2.79亿元,惠及3.73万贫困人口。
据悉,目前榆林市有33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00个家庭农场和1.1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劳动务工、入股分红、托管代养”等形式,将3.4万户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条之中。有横山羊子、吴堡挂面等6个典型范例被编入《产业扶贫陕西范例》,在全省范围推广。
马秀岚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关键措施,用足用好产业扶贫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持续壮大和推动“4+X”主导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努力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