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沈新竹
于2016年下旬发布的1.0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曾清晰地确定了我国汽车产业2016~2030年的发展路径,对于当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多年过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变化显著,1.0版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已不再适用。在此背景下,2.0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的修订工作于2019年5月启动。
经过一年多的等待,9月16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透露,由千余位业内专家参与修订的2.0版《路线图》已于上月通过专家组评审,预计很快便会发布。
随后,王秉刚分享了在《路线图》修订过程中的十点认识和思考。
一是新能源汽车应与节能汽车并举发展。王秉刚指出,中国地域广阔,地理、气候、道路、使用环境复杂,多元化的汽车技术和多元化的能源结构更加适合。且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多元化的交通能源更加安全。因此专家组经过综合考虑,不主张在中国制定禁燃时间表,提出禁燃口号。
二是传统汽车要实现混动化。混合动力技术能够全面有效的减少汽车燃料消耗,专家组认为,在今后的15年间,中国传统汽车要全面向混合动力转变。“让今后中国所有的车,包括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都有电机、都有电驱动。用全面电驱动化的计划,代替禁燃时间表,可能更加符合国情。”
第三点认识便是全面电驱动化。王秉刚强调,传统汽车如果走向混动化,就会跟新能源汽车技术大量重复。因此,全面电驱动化能消除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体系界限,构筑中国汽车产业新的整体的技术架构和产业链布局,有助于形成中国发展汽车工业的整体思路和布局。
四是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不动摇。目前我国纯电驱动的发展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对全球电动汽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引导作用。王秉刚认为,我国以发展纯电驱动为主的战略思想在今后15年还应坚持不动摇。
五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即将走出培育期,迎接快速发展期,产业链要做好部署,莫错过机会。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估计各占50%。如此快速的发展将对产业链带来巨大影响。“目前市场准备还很不充分,很多投资者和企业家只看到整车厂,没有看到整车后面巨大的产业链,这是很大的发展机会。”
六是动力电池的产业链布局要兼顾技术进步与市场需要。王秉刚透露,《线路图》2.0的编制过程中,专家组在讨论电池技术路线时,想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编订路线都是以能量密度为主线考虑,但经过专家组反复讨论,认为这个思路还是要调整和改变。动力电池技术要考虑多样性,包括能量型、能量功率型、能量功率兼顾型。”据了解,专家组进而将电池细分为三类:普及型、商用型、高端型,通过不同的性能、寿命、成本进行区别。“电池不是一种技术模式、一种技术特征,而是应该根据车辆发展的需求来确定用什么样的电池。从汽车发展多样性的需求提出对电池的需求,也是这次技术路线图一个重要的思考。”
七是电驱动系统是未来汽车工业产业链的重中之重。若实现全面的电驱动化,电驱动系统就是未来整个汽车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大量发展各种类型的电驱动系统,是后期发展的重点之一。
八是从新能源汽车使用特点与市场需求出发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对于新能源汽车和未来汽车而言,基础设施是汽车产业链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保证新能源汽车使用推广关键的因素。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经营管理都有必要加以认真考虑,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专家组认为,中国的充电基础设施一定是多样化的,慢充与快充并存,分散与集中并存、充电与换电并存。王秉刚还指出,随着电动车的继续发展,电动车和电网的互动,也是基础设施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
九是智能网联技术是汽车产业链发展的新机遇。专家组认为,智能网联技术涉及到所有类型的汽车,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是汽车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交通设施技术等多领域技术的融合,和同行业关系密切,也与交通基础设施的行业紧密相关。专家组认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将会带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变革与机遇,中国汽车工业要与信息产业和交通系统密切合作,加强沟通,才能够建设一个自主的产业链体系。
十是突破共性基础技术。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仍存在大量短板,而且这些短板又是“卡脖子”的。所谓用开放的态度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应该是让全球汽车产业都在中国发挥他们的作用,把中国的市场作为全球竞争的场地。“做强汽车产业不光看整车,一定要把基础做强。”王秉刚说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