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39年的老工厂原料库,被评为三类历史建筑,经过“修旧如旧”成为可容纳千人的社会公共活动艺术空间,变身沈阳工业文化新的地标性建筑。
8月28日,本报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沈阳市铁西区,近距离感受这座由13栋特色工业建筑组成的工业文化集群红梅文创园,曾经驰名全国的红梅味精厂旧址,如今充满了浓郁的现代文化气息。
曾经辉煌:东北地区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从沈阳来,帮我带点红梅味精。”
“没问题,我给你多带点!”
曾几何时,这样的对话经常会出现在亲戚、朋友之间,红梅味精也成了沈阳人的骄傲。
始建于1939年红梅企业,于1998年改制组建红梅企业集团,拥有近70年的发酵工业生产历史。红梅牌味精于1979年、1983年和1988年连续三届荣获国家质量金奖,出口到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朝鲜、韩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红梅味精曾是沈阳的名牌产品,很多年前是沈阳人馈赠亲朋的极佳礼物。
1997年4月,红梅牌味精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是味精行业的首个驰名商标,同时也是沈阳市乃至辽宁和东北的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1998年,企业改制组建红梅企业集团,集团包括沈阳红梅味精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红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沈阳红梅调味品有限公司等九家子公司。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个曾是国内味精生产的龙头企业,由于诸多原因,于2014年宣告破产,留下6万平方米的厂区,13处遗存工业厂房以及满满的回忆。
再次发光:以文化致敬城市,用产业赋能未来
几十年间,国家飞速发展,铁西更是经历了沧桑巨变,而“红梅”始终是沈阳乃至全国人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如今,这片曾经创造辉煌的老厂区上,一个沈阳新地标正在悄然崛起,续写历史新辉煌。
红梅文创园,由原红梅味精厂旧厂房改造而成,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卫工明渠西侧,北三西路南侧。2018年,沈阳万科获得红梅味精厂老厂区租赁使用权限,建立了万科北方区域首个文创项目。通过区域资源整合,在现代街区中保留一份传统工业记忆。2019年9月30日,红梅文创园正式亮相沈阳。
占地6.16万平方米的红梅文创园,共拥有13栋特色工业建筑(其中1栋为文保建筑,5栋为历史建筑),东西串联创新文化业态,南北串联餐饮配套、产业办公、艺术休闲等产业,全面盘活工业区的创新活力。
红梅文创园将着重搭建多元化的文化传播及交流平台,通过区域资源整合来重塑沈阳文化产业形象,从而建立东北文化创意高地,打造工业精神新领标。以文化致敬城市,用产业赋能未来。
在对老红梅味精厂的改造中,引入了国际设计资源。东京AA Architect建筑事务所首席设计师青木宏,与当代著名后工业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提尔曼·拉茨父子,共同为红梅文创园提供设计思维。结合大师的理念,在最大程度保留原址,不破坏原始属性的基础上,红梅文创园实现了由工厂向文化创意园区的业态转型,迸发出符合现今人们审美的新产物。
今昔呼应:发酵过滤车间变身艺术中心发酵文化
过去的老厂区如今焕发新光彩,成为推广沈阳工业文化历史的新名片。
始建于1939年的1号楼原料库,被评为沈阳市三类历史建筑。它曾经是满洲农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场的生产原料库,建筑以六连跨红瓦屋顶为特色的单层红砖建筑;改造中,在保护建筑原有外观风貌的同时,将其修缮打造成为可容纳千人的多功能大厅,可容纳各类社会公共活动的艺术空间。目前经营业态为Live House室内音乐现场,每年引入音乐类演出多达200余场,同时作为音乐交流及艺人孵化平台使它变成沈阳地区最具活力的音乐空间之一。
被打造成设计公社的11号楼,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曾经是红梅味精厂的主要的办公大楼。后通过改造成为创新型的办公空间,未来将成为文化及设计产业的共享集合场所,成为红梅文创园的核心业态。目前经营业态为斑马国际家居体验馆、国际家居买手店、设计师联合办公,为客户提供从装修到入住阶段的全屋原创设计家居解决方案,搭建内部产业生态圈,真正成为为客户想到一根头发丝的一站式体验。
被评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建筑、沈阳市一类历史建筑的16号楼成为文创园中的发酵艺术中心,始建于1945年,原满洲农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场的发酵过滤车间。以大跨度的三联拱为建筑标志性特色。在充分利用内部空间特点后,将其改造成为艺术展览大厅。外墙按历史原状保留,坍塌部分还原修缮,顶部结构加固。曾经,生产原料在这里发酵,满足大众的味蕾,如今让文化艺术在这里发酵,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从舌尖到心间,为生活增添滋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