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2020年度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授牌。98家园区分获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名)、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其中,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园区占60%,助力城市更新成效显著。
获评园区类型丰富
这98家园区已成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截至2019年底,它们共集聚企业9540家,其中文化企业7337家,包括腾讯、新浪、网易、光线传媒、文投集团等文化核心领域知名企业,以及成长型文化企业和众多小微文化企业。园区入驻文化企业平均占比76.9%。2019年,园区文化企业实现收入总计7828.14亿元,缴纳税收总计286.24亿元,户均实现收入10669.4万元/户,约为北京文化企业平均水平的10倍;劳均产出268.09万元/人,约为北京文化产业劳均产出的两倍,高于同期北京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劳均产出6.89个百分点。
获得颁牌的园区中,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四个中心城区占74家,占比为75.6%。园区在统筹利用各方资源方面效果明显,体现了北京文化产业校企合作、央地合作的发展态势;总部型园区凸显出总部型经济特征;这些园区的文化核心领域和“文化+”特征也非常鲜明,园区主导产业涵盖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等文化核心领域,体现了北京在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融合等方面的发展优势。
工业遗产转型文化空间
近年来,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方面的政策文件,着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产业空间体系。越来越多记录着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工业遗产、商业街区成功转型为文化空间,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力量。从百年首钢到798,从北京坊到隆福寺,从郎园到751,工业遗存与现代文明相融相生,夜游博物馆、24小时实体书店,一个个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文化新消费的网红打卡地,点亮整个夜京城。
把工业遗存与科技、时尚、艺术、文化紧密结合的798,已经成为工业遗产成功转型文化空间的典型案例。如今的798红砖厂房依旧,但内容和产业已有了根本性变化:以前流动的是管材,交换的是电子器材,现在流动的是创意,交换的是艺术,每年吸引众多工业文化爱好者来体验。
(郭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