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忠于古法式必从新 研学焕活歙县老胡开文墨厂文化传承

发表时间:2021-02-28 03:24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郭莹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老胡开文墨厂首批国家级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周美洪的心里,让徽墨遗产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还要把千年徽墨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是希望,也是执念。
 
  梯队传承
 
  一句“有得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道出了中国文人对墨的重视。在唐末,受安史之乱影响,制墨中心南移,南唐时期,全国制墨中心南移到歙县(古称歙州),自此开启了歙县千年制墨史。
  在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城东路,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项目企业安徽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现为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坐落在一间大院里。作为中国目前仅存的几家国营墨厂之一,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经历了1956年的徽墨业复兴潮、1961年的恢复桐油烟生产、1982年注册“李廷珪”商标以及2003年企业改制等发展阶段直至今天,沧海桑田,不改制墨匠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古旧的制作车间里,伴着阵阵墨香的是氤氲的热气、随处可见的墨饼和叮叮当当的铁锤敲击声。和料间里熏黑的墙壁、看不出原色的开水瓶、满脸黑色汗水的和料工、制墨间里磨得光滑的长凳,以及渗透着墨色的木墩,处处都是手工制墨留下的岁月痕迹。  
  炼烟、和料、制墨、晾墨、打磨、描金……有着11道工序的古法制墨是个辛苦活儿。说它辛苦,不仅仅是工序上的繁杂,还因为有些工序还需要大把的力气。当墨泥被放在墨墩上捶打时,墨工要用6磅重的大锤翻打数百上千次,所以即便是在寒冬腊月,制作车间里汗流浃背的场景也十分常见。正如一首诗中描绘的那样:一丸佳制有余馨,歙墨从来举世尊,冰麝龙涎皆不贵,杵工汗滴是真魂。
  工作的辛苦加上相对不高的待遇,使年轻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徽墨制作工艺传承面临困境。这也成为一生只倾心于制墨的周美洪的一桩心事。开展非遗制作技艺班、到徽墨传习所授课……周美洪把对古老工艺和文化传承的焦虑转化为行动。
  据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企划部主任周健介绍,为做好传承工作,近几年,墨厂和歙县的行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非遗制作技艺班,教授徽墨制作、歙砚制作、墨模雕刻课程,培养年轻的从业人员;周美洪到歙县成立的黄山首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传习所任教,培养了数百名学员。同时,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保证现有的技术骨干不流失;重新聘请已经退休的老师傅,让他们发挥余热,继续指导生产并进行质量把控。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徽墨、歙砚制作后继乏人的问题。
  目前,墨厂共有员工145人,其中国家级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1名、国家级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14名;年龄结构上,80后占到了总传承人数量的30%,实现了老中青三代的合理配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墨厂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创新发展平台,进行徽墨原始工艺创新改造,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技艺高度发挥的同时,实现深加工、低消耗,不断提高徽墨的艺术和文化品位。
 
  式必从新
 
  “忠于古法,而式必从新”。这是周美洪常说的一句话。虽然墨厂传承了徽墨制作技艺,但是,如何让传统技艺更加年轻化已成为墨厂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及其催生的非遗热潮,让徽墨的“守”艺人们看到了徽墨的“春天”。
  从2007年开始,墨厂先后投资300万元,进行徽墨制作技艺生产性利用和保护。一方面是生产、制作工具的更新;另一方面是把厂房内的生产工位集中到一侧,在另一侧开辟观光通道,让游客直接进入车间观看徽墨的制作过程,保证生产和研学接待互不影响。
 
北大少年走进国家工业遗产项目企业歙县老胡开文徽墨厂,亲身体验徽墨的制作技艺。(资料图片)
 
1986年,歙县老胡开文墨厂被安徽省政府和外事办确定为涉外参观点。2001年,墨厂主动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启动涉外旅游参观点服务标准化项目建设。图为国际游客体验用徽墨书写中国字。(资料图片)
 
 
  2014年,借着全国兴办研学游的东风,墨厂在完成观光式车间改造的同时,用老车间改造出一间成能容纳200人的教室,将拍摄的制墨工艺纪录片二维码贴在墙上,让前来研学的学生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体验制墨这一中国古人的制作工艺。
  “我们计划将工厂打造成为徽墨、歙砚的动态博物馆,游客在馆内能看到工人师傅在国家级工业遗产的厂房内,原汁原味地制作徽墨的场景。同时,利用老车间和库房建设展示厅,用来展示徽墨、歙砚制作遗留的古迹、老砚台、生产工具以及新产品。”周美洪向中国工业报透露,目前,这个计划已经上报相关部门审批,预计两年内将启动动态博物馆的改建。
  据周健介绍,截至2018年,墨厂接待了10万名学生,截至2019年11月底,这个数字上升到12万人次。“希望通过研学,在每个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笔墨纸砚的种子。”周美洪说,为了让孩子们更感兴趣,厂里还专门设计了融入卡通元素的西游记、京剧脸谱系列徽墨。
  在电商方面,墨厂起步较晚。现在墨厂的墨不仅供给经销商,而且开通了天猫官方直营店。“希望能够通过电商和全国各地的消费者直接建立联系,获得反馈,让老厂的墨更加接地气。”周美洪表示。
 
  阅读链接:
 
  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就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游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游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工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业景观所具备的视觉冲击力、历史穿越力、文化震撼力,能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触摸城市发展背后的故事。2018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提出支持和利用国家工业遗产资源,开发具有生产流程体验、历史人文与科普教育、特色产品推广等功能的工业旅游项目,打造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工业旅游线路。
  2020年,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又联合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提出将“发展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体验式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生产、旅游、教育、休闲一体化的工业文化旅游新模式。”
  工业旅游的知识性,融生产、观光、参与、体验为一体,非常利于开发研学课程,也非常吸引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通过工业研学旅行,学生们亲临现场,共同体验、相互研讨,要动手、动脑还要动口,而不仅仅只是看一看、转一转。
  对于国家工业遗产项目来说,开展工业研学旅游则又增加了传承工业文化的教育意义。在国家工业遗产项目企业开展工业研学旅游,不仅能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工业的魅力,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创新精神和爱国精神,同时,还可以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树立学业报国的远大理想。(郭莹)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