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食品批发市场聚集感染新冠疫情的警示
——基于绿色供应链的视角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 王煦
2019年末2020年初,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最早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病例,由于没有及时阻断传染源,导致大范围交叉感染和聚集感染,迫不得已武汉、湖北封城近两月;2020年6月上旬,北京在连续近60天没有新增确诊病例后,新发地食品批发市场成为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集中爆发地,由新发地直接导致的确诊病例占北京此次疫情病例的一半以上。
我国两次疫情爆发均从生鲜食品批发市场开始,这一现象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并加以研究。一、大量个人消费者涌入生鲜食品批发市场易增加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风险。生鲜食品是指在常温下不能长期保存的初级产品,一般包括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农副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生产具有多样化、小批量、分散等特点,批发市场是主要流通渠道。根据有关文献披露的数据,全国约有70%的生鲜农产品经过批发市场集中分销。在这些批发市场中,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是北京市乃至亚洲交易规模最大的产品批发市场,占地1500多亩,商家5000多,在全国46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交易量和交易额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可以作为生鲜食品批发市场的代表样本进行分析。
新发地批发市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地区新发地村,销售产品覆盖蔬菜、果品、肉类、粮油、水产、调料等,是北京的“大菜篮子、大果盘子”,北京70%的蔬菜供应量来自新发地。此外,新发地猪肉供应量占北京市总供应量约10%,牛羊肉供应量占北京市总供应量约3%。新发地93%的蔬菜来自外地,物流商、销售商、批发商和终端消费者汇聚于新发地批发市场,交易方式以对口式交易为主,即“三现交易”(现场、现金、现货)。
新发地批发市场作为流通中间环节,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也是物流、人流、资金流的集中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主体有四类,生产者(农户,养殖户等)、产地批发商(负责包装物流)、销售地批发商、采购用户(团体和个人),生产者、批发商又以个体农户、工商户为主。
新发地批发市场采购用户除了超市、餐饮企业团体采购外,还面向周边居民等个人消费者。大量个人消费者进入批发市场直接参与交易,一是人流多造成环境拥挤嘈杂;二是批发市场对消费者采购挑选行为缺乏规范和指引,消费者在挑拣物品时直接用手接触食品,特别是果蔬肉等没有外包装的食品,极容易污染食品;三是个人消费者来源区域广,人员流动性大,这些都给生鲜食品批发市场里的食品安全以及人员健康造成极高的风险。
二、两次疫情均从生鲜食品批发市场爆发的三点警示。一是食品批发市场不宜再面向个人消费者。我国食品批发市场大多是从以前的农贸市场演变过来。长期以来,由于批发市场货物种类全,品质新鲜,价格相对便宜,市场中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就是个人消费者。这次疫情鲜明地警示我们这一点必须改变,否则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由于个人消费者来源面广、人数多,管理难度大,传染源甄别和流行性疾病调查都会异常困难。市场消费者再分散到社会各个角落、家庭、单位,极易引发群体性感染,造成严重的公共健康安全危害。在这一方面,日本批发市场的管理经验值得借鉴,日本有专门的《批发市场法》,也明确禁止在批发市场内的零售行为,进入批发市场参加买卖者主要是零售商,大宗消费者(如销售网点、饭店)等。
二是追溯应该覆盖从源头开始的供应链各环节全流程。此次北京疫情最早从切割进口三文鱼的案板上检测到新冠病毒,但是三文鱼本身不可能携带新冠病毒。因此,推测很可能是在运输环节或市场受到污染,这一结论到现在都只是推测,北京此次疫情传染源头也成为一个不解之谜。无法找到感染源头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全过程追溯没有实现,除了知道感染的三文鱼来自京深海鲜市场,再无更多的线索去追溯供应链各个环节,生鲜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的目标无从谈起。绿色供应链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信息技术采集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数据,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据可查,这样才能在食品出现安全问题时溯源。这再次警示我们,利用信息化手段健全完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已经非常迫切了,需要尽快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实现产品全过程溯源,保障食品安全。
三是食品批发市场要有清洁卫生绿色的营销环境。绿色供应链概念最早从制造业产生,建设绿色供应链的核心是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这包括了产品生产环节、物流环节及销售环节。将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移植到农业,其重点仍然是生产种植养殖环节要绿色,流通环节和营销环节也要清洁卫生绿色。批发市场作为生鲜农产品输入输出流通中心,本应该干净卫生、绿色有序、功能先进,但此次疫情将食品批发市场环境脏乱差,生鲜食品极易在这种环境中被污染的问题突出表现出来。批发市场物品摆放、清洁、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表面上是由于生鲜产品易腐烂变质、蔬菜叶子容易烂掉,水产品带冰融化以及肉制品有味等造成,本质上其实是市场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管理模式粗放,特别是对营销环境清洁安全卫生的要求和管理缺位。
三、食品批发市场供应链防疫建议:一是在特大城市以及超大城市率先实施批零分离试点。批零分离减少进入批发市场供应链终端消费者是食品批发市场提升食品流通安全和效率,消除公众健康隐患的路径之一,也是疫情从食品批发市场爆发给我们的警示之一。建议从特大城市特别是人口在千万以上超大城市率先试点实行,禁止个人消费者进入批发市场采购,减少批发市场人流,加快批发市场生鲜食品向超市、便利店等网点的商品流通速度。
二是建设生鲜农产品全流程追溯体系。从农产品生产养殖环节开始,就建立产品唯一追溯编码,通过信息技术将产品流和信息流一一对应,直至加工配送、批发零售环节到终端消费者。建议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在产品入市除了检测产品质量外,要逐步推行扫码入市,将追溯码作为进入批发市场准入条件,引导规范农产品供应商实施产品追溯。
三是食品批发市场营销环境尽快向卫生清洁绿色转型。建议提升食品批发市场的环境要求等级,除了疫情期间出于防疫需要对环境全面彻底消杀,还应建立可持续的环境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的消毒清洁,比如通风设施、下水道、灭蟑螂、防鼠防蝇等;另一方面要制定批发市场环境管理制度,市场应设专门人员监管环境卫生,提升环境的绿色清洁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