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疫情抗击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内外部复杂环境,中国在中医药的国际话语权和标准化制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集团市场总监罗艳表示。
罗艳表示,中医药是中国的特有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与发展,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瘟疫、疾病,每次总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中医药功不可没。为了推动中医药朝着国际化发展,罗艳建议,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完善中医药产业发展平台。“政策扶持,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地方政府、中医药教育机构、社会服务机构组织、绿色有机中药材标准认证机构、中草药材种植和加工生产企业、金融机构等联动汇聚,组织研究中医药国际化相关扶持政策。医药并举,推动以中草药种植、中医药品生产加工、中药材现货期货交易服务为代表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培育“大品种、大企业、大市场”,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相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罗艳表示。
“建议推进与国际接轨的标准管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罗艳表示,目前中医药传统知识和知识产权的研究与保护措施不力,没有自主制订相应的国际标准,与先进国家技术交流不够。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首先需要实现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生产规范化、认证国际化。与相关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国际合作,牢牢抓住中药原料的国际认证标准,建立国际认可的传统药物标准规范体系,提高良好生产规范(GMP)管理水平,完善中药方剂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植物医学国际标准和话语权。
“建议加大中草药海外种植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广中药材海外种植与国内产业布局形成联动”罗艳表示,中草药种植对土质环境的敏感程度大,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土壤带来难以短时间扭转的破坏,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质量问题严重制约中国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同时,18亿亩农用土地的红线也制约了国内土地资源的使用。反观一带一路沿线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等国家,由于工业化相对落后,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较好,可以利用其丰富的土地,清洁的水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国际化同纬度种植,在提供种子、农机等生产资料的同时,按照统一的绿色有机中草药材种植、加工标准进行回购,提升中国中医药国际市场占有率。
罗艳还建议,推动建设以人民币定价的绿色中药材国际期货现货交易平台,以人民币定价,稳步开展国际国内交易,不断加强交易定价权,逐步实现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大数据和知识产权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锚定物。建议以园区建设模式,推动中草药国际化产业落地。尤其是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草药国际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帮助改善当地发展条件,完善生态环境,增强民众获得感,另一方面拉动行业内的优势资源走出去,包括医药产业、农机装备、科研院所,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国际产能合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