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丹霞石上的奇迹——赤水市金钗石斛产业担纲脱贫攻坚

发表时间:2021-02-28 12:05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徐金宝 记者江晖 毛志亮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中国工业报特别推出“产业扶贫,乡村振兴”一线见闻系列报道,聚焦各地脱贫攻坚的具体举措、成效,重点关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工业企业在脱贫攻坚战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解析产业扶贫、产业致富典型案例。

  5月7日,中国工业报记者随同赤水市政协副主席袁晓春,沿着盘旋在乌蒙山间的公路前往赤水市旺隆镇红花村、旺隆镇新春村新桥子坝区金钗石斛基地。路两旁树影中扎根于丹霞石上的金钗石斛,开着淡紫色的花,仿佛在风中展示着生命的奇迹。

  这里注定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因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而名扬中外。毛泽东主席本人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最得意之笔”。2017年成为贵州省第一个通过国家考核验收退出的贫困县,赤水市创造了“荒石荒坡无效益,岩石旮旯出金银”的奇迹,真正践行了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脱贫攻坚的黄金产业

生长于石头上的石斛 毛志亮 摄

  赤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8℃,相对湿度82%。赤水市金钗石斛产业发展专班办公室副主任胡生朝对记者表示,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不可复制的丹霞岩石资源,孕育了赤水金钗石斛根茎粗伟、色泽鲜明、肥满多汁、药效显著的特点。早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金钗石斛以蜀中者为胜’,指的正是赤水金钗石斛。”金钗石斛具有降血脂、抗肿瘤鞣质、降血糖、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扩张血管和增强大脑血氧供应等功效,是生产“石斛夜光丸”“通塞脉片”“生熟地黄丸”“清睛粉”“鲜石斛露”“养阴口服液”“脉络宁注射液”“金嗓子喉片”等药品的主要原料。

  赤水市旺隆镇红花村村民钟左芬正在自家的石斛园中采摘石斛花,打算自己加热烘干后卖,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种植金钗石斛已二十多年,目前家有十多亩地,算上买枝干和石斛花的钱,一年收入十多万元。”记者看到,为了提高亩产量,园中很多被辟成30-50公分见方的规整的丹霞石,都用钉子钉上了金钗石斛。钟左芬说,她家准备扩大种植规模。

                         
赤水市旺隆镇红花村村民钟左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毛志亮 摄

  赤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翁永学向记者介绍,从1996年赤水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金钗石斛产业以来,历经24载坚守,现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脱贫攻坚的黄金产业。

  金钗石斛种植不占耕地,充分利用闲散的荒山荒石地,种于石上,与苔藓共生,防风固土,创造出“荒石改绿地”、“石头开红花”的美丽景象。金钗石斛种植一次,连续收益15年,劳动强度低,充分利用农村的闲散劳动力,农民参与度高,加上种植地点在半山,贫困户比较多,产业发展正好让贫困户在家乡就能脱贫致富,真正成为了赤水山区农民的养老产业,脱贫致富产业。经测算,一亩(3000丛)金钗石斛进入丰产期年可产200公斤以上,再加上金钗石斛花的收入,亩收入达1万元/年以上,种植户人均增收5000元。

  截止2019年年底,金钗石斛组培苗繁育基地140亩,二次驯化苗基地400余亩,年出苗2000万丛以上;种植面积9.02万亩,万亩以上乡镇3个,5000亩以上乡镇4个,是全国最大的金钗石斛基地。全市有1.37万户农户4万余人参与金钗石斛产业发展,带动5120户贫困农户15886人脱贫。今年投产面积达5万亩,蕴藏量达8000余吨,允采量6000吨,占全国的90%以上。

  石斛精神:钉子精神+自力更生+脚踏实地

  回忆起赤水市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赤水市政协副主席袁晓春动情地说,石斛象征着赤水市脱贫攻坚的三种精神:石斛根须用钉子固定于顽石之上代表着钉子精神;石斛初用钉子固定根须时,是倒挂在石头上,慢慢凭自己的力量立起来,象征着自力更生的精神;石斛在石头上扎牢根基,顽强生长,象征着脚踏实(石)地的精神。赤水市石斛产业的成功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引导、培育和扶持。

  一是科技引领。2003年赤水市引进信天公司开展了种苗组培技术研究和种苗驯化的试验,2007年取得了点播组培驯化技术的突破;在种植上,2014年通过了国家GAP认证,2017-2019年实施了国家金钗石斛综合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形成了102项标准,规范了基地种植;在管理上,建立了院士工作站,探索了绿色防控技术,为提供绿色、有机的商品有了技术支撑。

  二是模式创新。2015年赤水市通过成立了金钗石斛行业协会和金钗石斛产业专班专抓产业发展,组建金钗石斛国有公司,采取“国有公司+专业实体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该模式从2017年实施以来,实施千亩以上基地6个,500亩以上基地3个,完成种植15000亩,带动农户3000余户。

  三是产业链培育。从培育种植到加工销售,赤水市金叉石斛已实现全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在加工上,2017年赤水信天斛满堂药业有限公司等建成了标准的GMP加工生产线,取得了药品生产许可。在销售上,形成线上线下销售,各乡镇、各企业建立电商销售平台和微商销售网络,在广东、浙江、贵阳等地成立营销中心,建立了医院、各大型连锁药店、基地认养和高端消费人群专门定制等销售渠道。

赤水信天斛满堂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晓康向中国工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徐金宝介绍公司经营情况
毛志亮 摄

  记者到访了赤水信天斛满堂药业有限公司投资5.3个亿建成的年产能3000吨金钗石斛GMP加工生产线厂区,总经理廖晓康介绍说,厂区解决500人直接就业,参与的种植农户10000多人。目前产品主要通过认养方式面向注重养生、治未病的高端人群,未来将发展工业旅游、种植基地乡村游带动体验式销售。

  经过多年的发展,金钗石斛成为赤水的主导产业,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突显。赤水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道路。2017年11月,国务院扶贫办宣布赤水通过脱贫验收,成为全国首批、贵州首个脱贫出列县。目前,赤水市6个贫困乡镇全部“减贫摘帽”,5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截止2018年底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902户25269人,建档立卡户人均收入达9521元,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4.6%降至0.96%。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