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韩登军 通讯员 刘志勇 刘学琰
最近,国资委公布的“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名单,中建钢构江苏厂焊培中心主任邱明辉列榜。这位42岁的“焊将”,从事焊接工作20多年来,凭借孜孜以求、勤勉刻苦的精神,练就了一身精湛的焊接技艺,掌握了手工电弧焊、氩弧焊、气保焊、埋弧焊等焊接方法,在焊花飞扬中焊就了人生精彩,体现了人生价值。
他,先后获得 “全国技术能手”“央企技术能手”“无锡市劳模”“江苏省十佳行业工匠”“中建钢构首席焊接培训师”等多项荣誉,当选为“央企青联常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是焊工业内名副其实的“邱大师”,是钢构智造行业的“邱创新”,是同事心中言传身教的“邱先生”,是蓝领中匠心独运的“邱工匠”。
循着他成长的步伐,迎着飞溅的焊花,被他那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所感动着、激励着——
焊花在险难处绽放
21年前,19岁的邱明辉为了支撑家庭,到一家小作坊拜师学习焊接技术,从事废弃船体火焰拆卸和焊接。置身于灼眼的焊花中如同登上了焰火飞扬的舞台,他暗暗下决心,既然选择了就要认真学好。他聚精会神地听师傅讲授焊接操作技能,不厌其烦地跟着师傅练习。
随着实践经验的日益积累,强烈的求知欲让他更渴望获得理论指导,以化解一个个在操作中遇到的谜团。于是,他开始自修大专教材,系统地阅读焊接工艺、焊接设备等专业书籍,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广泛涉猎,啃下了一大摞电焊工艺学方面的书,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了搞清一个关键环节,他边学理论边操作,有时一熬就是几个通宵。
苍天不负有心人。短短几年时间,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手工电弧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保焊和埋弧自动焊等焊接技术,还系统掌握了焊接工艺、设备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由一名普通徒工迅速脱颖成为焊工师傅。
2010年2月,机缘让邱明辉加入中建钢构江苏厂。作为外来的黑马“焊将”,他受命支援鄂尔多斯项目,首次从幕后转战现场。
在强手如林的新单位,为了更好地探究各种有效的焊接技术、焊接工艺和焊接质量措施,邱明辉不断钻研,拓展焊接知识面,将理论与生产施工相结合,技术更加精益。他由一名焊接作业人员被提拔为焊接管理人员,主持焊接试验与培训中心的日常工作,工作内容涵盖了焊工技能培训、焊接工艺研究、焊接质量巡检、焊接新设备调试等。
在施工现场,他成为天津高银117、中国尊、伽马大清真寺等“高、大、新、尖、特、重”工程的官方焊师。在比赛现场,2014年,他代表中建系统参加“嘉克杯”国际焊工技能大赛,在292名选手中夺得第13名,为参赛中国选手中第一名。在公司大海外战略拉开帷幕后,邱明辉相继通过了欧标、美标两大标准体系的焊工资质认证,成为了与国际接轨的优秀焊工,获评公司“首席焊接培训师”。“邱大师”的称号也随之传开。
“邱大师”凭借着刻苦钻研的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多次攻克重大工程焊接难题。他与团队面临Q420材质焊接易出现缺陷的难题,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出一次性焊接成功的工艺方法。
几年前,他接到蕰藻浜大桥项目的紧急求助,项目现场铸钢件焊接发生焊缝大面积开裂情况,此时距离铸钢件吊装仅剩48小时,留给铸钢件焊接的时间不足24小时。邱明辉第一时间赶到项目现场,通过对现场焊接环境的考察与焊接工艺的研究,2小时内给出了改进方案。对最重要的焊接部位,他亲自上阵, 200mm厚的铸钢件焊缝一次检测100%合格。经过18小时不停歇的焊接作业,铸钢件的焊接取得圆满成功,疲惫的他和同事们在项目现场倒头就睡着了。
这位皮肤黝黑神的湖北汉子还上演了一场至今在全国系统内传颂的“人机大战”故事。一次,单位引进了一台弧焊焊接机器人,当原设备厂家调试人员得知这位其貌不扬、个头不高的工人是焊接高手时,便略带挑衅地说:“邱师傅,机器人来了,你就要下岗了。”“不一定”邱明辉带着微笑淡淡地回应道。经过一番激烈“人机交战”,机器人效率更高,邱明辉焊缝质量更好,最终双方打平。从此,邱明辉与智能制造也结下不解之缘。
焊花在创新时飞舞
新时代、新平台,机遇与挑战并存,相比原来单一的焊接工作,焊接培训师的岗位增加了很多新内容。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焊培中心也面临工艺评定、焊材检测、科研工作等方面挑战。
作为焊接培训师,邱明辉将压力变成不断前行的动力,学习三维建模等新技能,在焊培中心增加了焊接工艺研究、焊接质量巡检、焊接新设备调试等工作内容。
新型双细丝埋弧焊设备一种高效的焊接设备,理论上能提高60%的焊接效率,同时降低40%的能耗。原设备厂家在还未正式投入市场前,到江苏厂进行试验推行。高负荷的试用频率,使设备导电嘴经常发生烧损、粘丝及送丝不畅等情况。设备厂家迟迟拿不出解决方案,试用陷入僵局。此时作为焊接新设备推行专员的邱明辉迎难而上,连续1个月的实操、研究,制定导电嘴的改进方案。最终,导电嘴的改进取得圆满成功,该方案也获得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邱明辉至今还记得,那年正值“嘉克杯国际焊接技能大赛”全力备赛时期,江苏厂赶抢苏州体育中心项目工期,车间相贯线切割机无暇制备圆管试件,为此购买专用的小型坡口机成本较高。
为提升参赛焊工的操作水平,保证训练质量,邱明辉对车间小车式火焰切割设备进行改造,使其成为纵向、横向、角度、速度等均可调节的圆管坡口开设机。不但提高了器械的开设精度和效率,为公司节约了成本,还提升了原有火焰切割设备的使用寿命。这一项技术后来在各车间推广应用,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如今,由他创新研发的首台“便携式Mini型弧焊机器人”在中建钢构投入运行。首次在超高层施工现场开展Mini焊接机器人试验。在江苏第一高楼——苏州国金项目,机器人顺利完成了43层外框柱对接处的施焊。焊缝外观成型美观,合格率均达到100%,开创了国内机器人超高层焊接的先河,大大提高了焊接智能化水平,解决了小空间施焊的难题,使厚板焊接效率提高了125%。同时,为公司创收几千万元,获得焊接机行走动力系统等发明专利10多项。此后不久,由他和团队完成的《超高层建筑超厚板复杂钢结构节点制作技术研究》成果获“第五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
焊花在凝聚中闪烁
作为群体中的一员,邱明辉始终像焊条一样,用自己的光和热把大家凝聚起来。
时光倒回2011年,那年他参加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在100多位参赛选手中,获得了气保焊单项第五名的成绩。公司领导决定让邱明辉参与焊培中心日常管理,负责焊工培训工作。
来到焊培中心,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改善焊工们的培训环境,提升培训质量。他采用圆管废料及螺栓等随处可见的材料,经过多次试验,制作出了可调节多种焊接位置的工装支架。这种工装仅仅几秒钟即可装卸试板,实现多种焊接位置的训练学习。借助这些自主制作的设备,经过工作室6名成员的指导培训,公司1352名焊接作业人员通过了焊工取证考试,推动着江苏厂产业工人升级。
为了改善焊工们的作业环境,他查阅大量资料,自主设计、制作出了可多角度调节的除尘装置。该装置通过柔性支管、主管将烟尘排出室外,并且管道内设置层层过滤装置,减小了环境污染。他还将其优化成便捷的可移动式,使该设备能在车间焊接区域内灵活移动。
2015年,邱明辉蓝领创新工作室成为公司首批挂牌创新工作室之一。工作室集焊工培训、考试取证、焊材复验、焊评试验、科研试验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焊接管理机构。在邱明辉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人与他并肩作战。
近年来,邱明辉蓝领创新工作室围绕“智能制造”开展科技攻关,对车间常用设施和工艺提出很多改进意见,自主研发了可移动式焊接设备及工具存放装置和一种适用于小空间施焊的焊接设备、便携式焊缝尺寸测量卡尺等一系列焊接设施。先后获得了9项省部级工法、12项国家专利,每年为公司创效超过800万元。2019年,公司引进高效焊接设备,邱明辉团队顺利实现了非标钢结构智能焊接等功能的设备改造、落地推广。
邱明辉和他的同事们,凭借一身精湛的焊接技艺和不怕吃苦的钻研精神,用焊花点亮了成功之路,践行着中建钢构“铁骨仁心”的企业精神,为建筑行业的中国制造、大国工匠增添一抹风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