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司长郭承站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生态环境部始终把核安全监管作为重中之重,既要加强自身的疫情防控,还要帮助和指导企业加强疫情防控,保障安全生产,信息化、智能化在这次疫情当中得到了有效的加强。
郭承站表示,核行业本身就是高科技行业,它的信息化基础比别的行业相对高一些。在长期的监管能力建设的基础上,生态环境部已经基本建成了辐射环境质量的监测、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核安全许可管理、核电厂的经验反馈、核技术利用管理等信息系统。在这次疫情防控当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是开展了网上许可审批。对核安全设备、人员、资质、放射性同位素进出口管理,一律进行网上受理审批,优化许可的流程,同时提高了许可的效率。
二是强化网上监督和检查。加强重点核设施、重大专项、主设备制造产业链上,利用互联网+辅助核安全现场监督。同时,在建造运行维修活动中,采取一些在线的视频检查、视频验证、视频会商方式开展远程技术审查、监督检查及安全检验,实现了核安全监管和疫情防控的两不误。
三是强化网上数据分析。加快核电厂建设、运维、辐射防护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建立全国统一的经验反馈信息化平台,同时应用大数据和云平台对核电厂运行事件进行综合性和趋势性的分析研究,即加强事故风险的分析、原因的分析。
四是强化网上辐射监测。郭承站表示,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的监测,是公众比较关心的。国家建立了一套自动的监测网络,覆盖了全国地级市以上。同时,在重要核设施周边建立了一套监督性监测体系。还建立了一套应急的监测体系。在全国有1600个监测点,包括水、气、土和生物的监测,这些监测数据都通过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网站及时发布。疫情期间,让全国公众都能随时掌握我国辐射环境质量和核设施的安全状况。
郭承站强调,这次疫情对核安全监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推动,接下来生态环境部将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按照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核安全监管的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建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