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疫病漫谈 | 说“疫”

发表时间:2021-02-28 03:24
分享到:

 

 吴晓煜


举国剿病毒

武汉罹疫前所无,瘟蛊肆蔓祸难书。

邪菌奸狡乘隙入,白衣临危挺身出。

群防联控成要务,举国同忾剿病毒。

众志成城起宏图,全民共护小康路!

 

 

2003年初,一场名为非典型肺炎的传染病在全国蔓延开来,仅一二十天就从十几例患者,增加到2000余例。17年后,另一场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病肆虐在神州大地。

那么,什么是疫?疫又包括哪些疾病,有什么特点呢?笔者不是医生,仅就搜集到有关瘟疫的知识与读者分享。

《辞源》将疫解释为“瘟疫,流行性传染病的通称。”《辞海》的解释是:“瘟疫,急性传染病流行的通称,如鼠疫。”而《新华字典》、《新华辞典》等字书、辞书的解释大体相同。20世纪20年代编纂的《中国医学大辞典》则解释为:“病之传染而病之相似者。”

古人又是怎样谈论“疫”的呢?汉代人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上讲:“疫,民皆疾也。”许慎认为疫是流行较广的疾病。《礼记》月令上就记载了这样的话,“果实早成,民殃于疫”,“民必大疫,又随以丧”。《汉书》上写道:“棺者欲岁之疫,非憎人欲杀之,利在欲人死也。”《黄帝内经·素问》上讲:“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还有些古代文人把疫与疠联在一起用。有的干脆把疠解释为疫病。《山海经·西山经》中有“食之已疠”的记载,其注解是:疫病也,或日恶创。”汉人何林把疠列入恶疾类。大概有时疠比疫更严重一些吧!汉代著名学者王充在《论衡》“定鬼”中也讲:“饥馑之岁,饿者满道温气疫疠,千户灭门。”隋人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十是这样解释的:“病无少长,率相皆似,如有鬼疠之气,故曰疫疠病。”如此看来,疫与疠没有什么区别。

到了明清时期,对疫的认识与解释更为明确和准确。明人吴有性在《温疫论》中讲:“时疫能传染于人”,“病偏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同”。杨璿在《寒温条辨》写道:“凶年温病盛行,所患者众,最能传人,皆惊恐呼为瘟疫。”

类似有关疫瘟疫、疫疠的记载很多。根据上述资料,参考今人与古人对疫的解释,笔者认为,疫病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紧急性。此病来得急,来得快,且急速蔓延。

二是传染性。任何疫病都有传染性,即古人讲的“皆相染易”。《增订伤暑全书》上讲:“如不传染,便非温疫。”不同的疫病传染性不同。

三是流行性。这是传染的结果。有些是一村、一城、一省,甚至是全国流行。更甚者是多国、跨国、世界性的流行。这表明疫病范围广、蔓延面积大。其流行性还表现在基本症状相同。尽管由于发病阶段的不同和个人体质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情况,但在基本层面上都是一致的。

四是灾难性。疫病是人类共同的灾难、令人心悸的灾难。其对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危害不堪设想。

五是时限性。这种传染病,其流行是有一定时限。它是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其时间长短取决于人类对疫病防控采取的措施是否正确和有效。

(本文作者为《中国工业史》编纂指导专家)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