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王石凹煤矿转型发展之路

发表时间:2020-01-21 22:45
分享到:
 

聚焦陕西工业——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系列报道之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王石凹煤矿转型发展之路

 

中国工业报记者 陈俊岐 实习记者 莫碧妙

 

初冬的鳌背山,为春孕育着新生,在太阳的光照下,显得挺拔而又神秘。从山头向下望,今天的王石凹煤矿,也已褪去了“关井停产”时的阴霾,工地上增添了不少忙碌的工人,这里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众多的施工点像极了将要破土而生的新芽,等待春天的到来。

王石凹煤矿为“一五”时期由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于1961年建成投产。截止2015年末,王石凹煤矿保有资源储量为7858.1万吨,可采储量4642.2万吨。连续实现安全生产3400多天,累计生产原煤5000多万吨,上缴税金10.12亿元。

走进王石凹,黄土地上的光伏发电设备格外凸显,记者看到了保存完好的苏式单边楼、办公楼、选煤楼、蒸汽机车、主、副井架、提升设备,历史记忆瞬间就被打开。尽管矿井已经全部关闭,但留守在王石凹煤矿旁的人们依然铭记—它曾是矿工家庭的经济靠山,也是陕西煤炭经济建设的“台柱子”。

 

仿徨:关井停产

 

“凌晨几点发布的关井消息,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晴天霹雳。”在王石凹煤矿办公楼里,我们见到了王石凹煤矿党委副书记景和平,对于世代靠王石凹煤矿生活的职工来说,关井停产意味着另谋生计。

2012年,煤炭市场形势发生重大逆转,煤炭消费增速放缓、产能建设超前、环保刚性约束增强,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陕西省煤业化工集团公司于201410月,出台了十项改革举措,王石凹煤矿被列为首批8对关停矿井之一。“挖煤几十年,突然关井,职工也只会挖煤,唉。”郑养平主任深深地喝了一口茶水。

201410月至20163月,两年时间,王石凹煤矿通过与集团内兄弟单位分流、“走出去发展”来安置失业的职工。全矿原有职工4428人,截止日前,已全部安置,留守120人维护矿区。

“关井停产的那段时间,压力真的很大,领导干部需要思考太多问题,除了职工的安置问题,最重要的就是王石凹煤矿的发展问题”景书记说。

 

呐喊:转型发展

 

关于转型发展,王石凹煤矿的领导干部积极响应铜川矿业公司“四个转型”战略部署,第一是向专业化服务转型,积极对外承包工程;第二是向旅游产业转型,打造工业遗址公园;第三是向绿色产业转型,发展生态农业项目;第四向新能源转型发展,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201412月,王石凹矿工业遗址公园项目建设提出。20188月,铜川矿务局有限公司与铜川市印台区国有资产管理处合资设立“陕西王石凹煤矿工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20199月,陕煤集团公司正式批文,同意开工,总投资10亿元,预计建设期3年,建成后可直接安置职工400余人,间接带动2000多人就业。目前,“王石凹煤矿遗址公园”的一期(核心区)正在建设,景书记表示计划在2020年底竣工开园。

 

 

“我们的遗址公园不仅是观赏旅游,还要产生实践教学的作用。”景书记说道,王石凹煤矿遗址公园除了拥有“工业旅游”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还会设置教育实践基地,例如关于煤矿专业的岗前培训、煤矿学校实践培训等。


对于王石凹煤矿遗存下来的机械、建筑、矿井,郑主任都能讲出它们的故事,因为这是他生活成长的地方。“王石凹煤矿作为铜川矿业公司主力矿井的历史,已经结束,但它的职工创业团队这么多年留下的宝贵精神与文化财富不能丢,我们并不想让‘矿工’这个词淡出人们的视野。”走在施工区的路上,郑主任指着曾经拉过煤矿的废旧火车头,表情严肃而真挚。

翻看中国煤矿工业翻天覆地的历史画卷,铜川煤矿在中国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王石凹煤矿作为共和国煤炭工业的“长子”,带动铜川走向了“因煤而兴、先矿后市”的经济步道路。如今,王石凹煤矿已确定转型之路,又将要以新的身份面向世人,以新的身份掀起一场铜川“绿色经济”的大浪。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