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为助力,蜂巢能源依靠数字化平台向头部企业发起挑战

发表时间:2020-01-13 10:32
分享到:

  202018日,蜂巢能源与华为在北京签约,宣布双方将在企业云技术应用的多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在ICT全球领导者华为的全面助力之下,蜂巢能源有望成为全球首家数字化电池企业平台。

  

  蜂巢能源——一家名不见经转的动力电池新势力企业,凭什么敢于提出向动力电池业内的老大们挑战?依中国工业报记者看来,一个是用其拥有的“车规级”锂电池高速叠片工艺,另一个可能就是其携手华为打造的全球首家数字化电池企业平台了。 

  记者注意到,在政府补贴退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幅大幅放缓的背景下,汽车业界的诸多人士纷纷把目光转向一个焦点问题——新能源汽车何时能够在商业层次上真正与燃油汽车一争高下? 

  实际上回答这一问题并不难,以纯电动为主的新能源汽车要想在与燃油车的竞争中拔得头筹,“续航里程更长、充电时间更短、使用寿命更久”这三大指标,无疑是电动车与燃油车正面竞争的基本要求。 

  要想实现这些要求,必然需要高端的动力电池做保障。但当前行业的现状是:无论是国际车企、自主品牌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们,都面临着一个极为严峻和尴尬的局面——可供挑选的高端动力电池产能严重不足,这里面包括在国内市场叱咤风云的锂电池生产头部企业。 

  据了解到,作为脱胎于长城汽车的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之所以能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获得包括宝马、PSA等多家国际车企的认可,其最大优势就是基于对于整车的理解,即站在车用动力电池生产工艺和新能源汽车整车性能需求的双重角度来做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制造,同时要有非常强大的技术储备、产品控制能力和系统理解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生产“车规级”锂离子动力电池为理想的蜂巢能源,在全球推出首款无钴电池和四元电池,就是准确地踩准了整车企业的需求痛点,在保证能量密度的前提下,实现了成本降低和安全性的提升。这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所强调的“要用成熟安全的电池,发展安全节能减排的电动汽车”的观点一脉相承。 

  除了领先的高速叠片工艺和无钴电池/四元电池产品外,蜂巢能源未来能够与业内大佬们抗衡的资本应该会更聚焦在智能化生产制造上,即通过其在“车规级”动力电池研发和生产制造体系的理解和积累、生产工艺的革新和产品迭代升级、全球化的产能布局和配套能力等多重叠加优势下,达到与现有头部企业相抗衡的能力。 

  正如蜂巢能源总裁杨红新所说:“蜂巢能源希望在智能化和云服务方面与华为深度合作,目标是要打造全球最领先的数字化、智能化电池企业,让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做到全球领先”。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杨红新

    

  据了解,根据合作协议,华为将向蜂巢能源提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服务,支撑蜂巢能源数字化企业发展;根据蜂巢能源业务和项目的信息化建设诉求和进度,提供业务系统架构设计、系统云化实施、数字化智能化的平台建设及对新技术的诉求(区块链应用、5GAI、安全服务等)。 

  双方将共同探讨合作开发新能源&储能大数据平台。其中,华为云提供基础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大数据、AI平台、区块链服务及其他PaaS类服务的能力支持,蜂巢能源则提供业务数据、功能设计以及算法,共同打造功能完善、性能稳定、业务易扩展、可持续演进的新能源&储能大数据云平台。基于该平台,还将孵化出双方的多种合作模式,共同发掘优质客户,助力商务模式多元化发展。 

  进一步,依托华为云EI(企业智能)、大数据以及相关芯片等能力的积累,蜂巢能源在能源行业里的应用积淀、相关数据应用的能力和经验,双方还将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和联合创新小组,对梯次电池的相关业务、储能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控制策略优化及后续相关算法诉求进行合作,加快蜂巢能源相关AI场景的研究落地。 

  同时,蜂巢能源将借助华为云在数据治理、大数据分析方面的专业能力,推动电池管理系统数据价值的更好转化。 

  此外,双方的合作还涉及AI开发团队能力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咨询等。 

  虽然从当前的产能和销量上蜂巢能源只能算是一个行业的新兵,从体量上还无法与业内大佬们抗争,但是从其“车规级”动力电池的高起点和其六大制造基地和七大研发中心的全球布局来看,以创新为价值观内核、深入洞察未来趋势、坚持高起点前瞻性发展这些特质,正是促成其勇于向头部企业们发起冲击和挑战的动力源泉。  

  据悉,此次启动代号为“蜂云”的蜂巢能源的数字化云项目,主要分三期开展。一期重点构建蜂巢能源信息化云平台;二期组建BMS、储能等重点业务的应用大数据,同时通过数据积累开始研究算法演练和自学分析;三期将完成三大平台——储能大数据分析平台、BMS大数据互动平台、AI智能工厂平台的系统化构建。 

  正像杨红新所期待,有了贯穿上下游生态链的“三大平台”,蜂巢能源可实现全生命周期深耕产品研发、精益生产和售后服务,未来有望实现在云平台、车联网、大数据、AI算法分析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