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2019年度电磁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议暨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学科专家组会议在北京中国通号产业园胜利召开,大会由电磁环境效应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电磁环境效应研究中心和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共有75家单位的230余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众多院士专家汇聚一堂,针对电磁环境效应科学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深入探讨。
会议现场
本次大会由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学科专家组组长刘尚合院士任大会主席,并主持开幕式,会议邀请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陆建勋、沈昌祥、藏克茂、王沙飞、陆军、苏东林和姚富强等8位院士出席了开幕式。会上陆军工程大学副主任陈建辉、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郭文武和中国通号副总裁兼总结工程师张志辉分别致辞,陆军院士做了讲话。开幕式后,中国信息电子与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家委员会向新聘专家颁发证书并合影。
中国信息电子与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家委员会向新聘专家颁发证书
合影
陈建辉介绍,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在电磁环境效应领域强强联合,实现在电磁环境效应领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促进我国电磁环境效应领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郭文武谈到,当前,电磁敏感性不断提高,国家大型基础设施电磁安全越来越严峻,基于此,石家庄铁道大学高度重视轨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的相关学科学习,积极开展多形式轨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相关研究。
张志辉首先感谢长期多中国通号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向本次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同时,介绍了中国高铁现状和中国通号作为高铁三大核心技术——列控系统的国家队、主力军在高铁建设和发展中起到的引领性作用。最后,欢迎各院士、单位为中国高铁安全高效发展继续建言献策。
主要从中国铁路现阶段发展情况出发,介绍了中国通号在铁路发展中所做的主要工作。
陆军讲到,中国工程院坚持做好电子信息领域工程科技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把握电子信息科技领域世界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为我国制定电子科技信息、科技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会上,浙江大学蔡亮教授做了题为“区块链技术及监管”的报告、苏东林院士做了题为“电子信息装备电磁环境效应机理研究”的报告,张志辉副总裁做了题为“中国高铁列控系统电磁环境效应研究创新实践及展望”的报告,系统的介绍了高铁十年中在电磁环境效应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李赞教授、张珽教授、逯迈教授、魏光辉教授和谢树果教授分别做了精彩的主题报告。
浙江大学教授蔡亮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赞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张珽
兰州交通大学教授逯迈
电磁环境效应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石家庄)教授魏光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谢树果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张志辉
会议结束后,与会嘉宾参观了中国通号高速铁路信号系统实验室,了解了其主要研发工作的完成,是通过仿真测试平台与真实设备相结合,构成仿真测试环境。同时通过高铁仿真模拟驾驶舱,体验了高铁驾驶员的感觉,高铁仿真模拟驾驶舱的主要功能是工程测试,测试轨层设备的安装位置,来验证工程设备数据的匹配性,同时也通过模拟的形式,来减少工作量,这种对高速铁路信号系统实验室的近距离接触,揭开了平时看不到、摸不着的高铁列控系统的神秘面纱。
参观现场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及产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各行业间、各高校间及科研院所间的合作与交流。(郭莹 张新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