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烟叶增种与环境保护的艰难抉择

——来自“烟叶王国”的调查报告
发表时间:2021-05-17 12:13
分享到:
 
  中国是世界第一烟叶生产大国,常年种植烤烟约1500万亩,年烤烟叶200余万吨。同时,烟草行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具有十分独特地位,以中国烟草为例,自2014年至今,年纳税总额均在1万亿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纳税大户。
  河南省是我国烟叶生产大省,烟叶产量曾经40年居全国之冠,烟草税利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行业综合实力长时期称冠全国,近些年,河南烟草产业上缴税金占全省财政收入的10%以上。
 
  
  襄城县烟田一瞥
  隶属于河南省的襄城县,是传统烤烟种植大县,种植面积居全省之首。60多年前曾被一代伟人毛泽东誉为“烟叶王国”。鼎盛时期,全县烟叶种植面积曾达到20多万亩,2019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虽然已下滑至6.5万亩,实现烟叶税6800万元,但仍是支撑县级财政收入的顶梁柱和实现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然而,当下,在“烟叶王国”却面临着艰难抉择:烟叶增种不仅能够促进烟农增收,还能确保县级财政收入,但同时也将带来巨大环境保护压力。目前,襄城县拥有烟叶标准化烤房6000余座,2019年使用炕房3500座左右,其中仅有电能热泵烤房200座,其余烤房皆为燃煤烤房。
  这些燃煤烤房年总耗煤在3.5万吨左右,排放的烟气携带有大量的CO2、CO、SO2、NO、H2S和粉尘,且无法进行集中的脱硫、脱硝、除尘,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已经成为烟区的严重污染源。目前,这一矛盾俨然已成为当地政府、烟草公司及烟农难以绕开的一道坎儿。
  
当地政府的策略
  对于当地政府而言,“烟叶王国”可是一块金字招牌,历任领导谁不忍心让它砸在自己手里。同时,长久以来,烟叶种植都是襄城县的特色支柱产业,也是地方财政的“财柱子”,还事关公务人员的“钱袋子”,丝毫马虎不得。
  每年的8月7日,在襄城县都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那是一个令襄城人民难以忘怀的日子,那是一个对襄城烟草业乃至河南烟草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1958年8月7日——一代伟人毛泽东来到了河南省许昌专区的襄城县视察,留下了“烟叶王国”的赞誉。
  苍茫岁月,回望历史,至今已整整60余年,“八七”的印痕已深深铭刻在襄城大地上,“八七”纪念馆、“八七”路、“八七”广场、“八七”名苑等建筑都在努力传颂着那段佳话。
  可以肯定地说,历届襄城县委、县政府都把烟叶种植当成了大事要事来抓。
  2019年,襄城县更是及早动手,安排部署2020年烟叶面积落实工作,推动全县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9月9日,召开了落实动员会,总结成绩,分析形势。会议指出,襄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烟草产业发展,将不断研究出台政策措施,促进烟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县烟草产业种植规模和效益持续稳定。
 
  
  在用的烟煤炕房
  然而,两天后的9月11日,河南省召开了全省“三散”治理工作现场会,常务副省长黄强对烟叶烘烤环节散煤治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20年烟叶收购之前,必须全部采取措施替代燃煤。”
  紧接着,9月17日,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了全省农业生产散煤治理工作座谈会,会议要求烟草公司搞好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牵头研究烤房改造的具体路径和措施,在2020年底前完成全省燃煤烤房的煤改电工作。
  毋庸置疑,确保全县烟草产业种植规模与烤烟环节环境污染治理的课题已摆上当地政府议事日程,究竟怎样妥善处理这一尖锐矛盾成为十分棘手的问题。
  据推算,襄城县2020年烟叶种植面积预计约为7万多亩,需用炕房3500-4000座,按照省政府“2020年烟叶收购前全部进行煤改电”的要求,除去已改的200座电炕,尚需改造3400多座。据生产智能热泵烟草烤房的许昌智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专业人员测算,襄城县约需投入改造资金3.2亿元。
  现实的情况是,襄城县的地方财政还属于“吃饭财政”,2018年全县的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9亿元,3.2亿元投资几乎是无法独立完成的。
  
烟草公司的难处
  好不夸张地说,“烟叶王国”之所以有如今的辉煌,襄城县烟草分公司功不可没。
  在烟叶收购方面,襄城县烟草分公司严格按照上级部门下达的烟叶种植计划和收购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2013年,烟叶种植面积9.3万亩,计划收购量24.1万担,实际收购量28.85万担;2014年,烟叶种植面积7.46万亩,计划收购量20万担,实际收购量20万担;2015年,烟叶种植面积8.2万亩,计划收购量25.1万担,实际收购量22.84万担;2016年,烟叶种植面积7万亩,计划收购量20万担,实际收购量24.46万担;2017年,烟叶种植面积6.8万亩,计划收购量20.4万担,实际收购量25.53万担;2018年烟叶种植面积6.5万亩,计划收购量19万担,实际收购量19.83万担。。2019年,烟叶种植面积6.5万亩,计划收购烟叶19.1万担以上,预计烟农售烟收入3亿元以上,实现烟叶税6800万元。
 
  
  烟叶收购
  在烟叶种植方面,首先,襄城县烟草分公司积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把有限的烟叶种植计划资源向生态条件适宜的区域和种植面积常年稳定的大村、大户,以及有意愿、有能力、有技术的新型职业烟农倾斜,优化区域布局,合理投资配套育苗工厂和烤烟工厂;对连作烟田进行普查,淘汰连作多年、病害严重、不适宜种烟的地块。其次,下大力气推动质量提升。以特色、优质、豫浓香品牌为目标,狠抓“上六片”项目开发,满足高标准打造示范推广样板田,加强职业烟农培训,以烟农种植水平提升推动烟叶质量提升,不断提高全县烟叶生产标准化水平。再者,努力搞好烟叶生产精细化、专业化服务,在育苗、机耕、大田管理、烘烤、分级等关键节点做好服务工作,提升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水平;强化督促检查,紧盯烟叶工作各环节,做好观摩评比,实施奖惩机制,以计划资源分配为标杆,狠抓各环节任务落实,推动全县烟叶工作稳步发展。
  特别是在投入方面,根据国家烟草的扶持政策,制定了不同的烟叶种植套餐,每亩烟田最少补贴达到500元以上。为了减轻烟农负担,协调投资建设了近6000座标准化烤房,数额也是相当巨大。
  但是,襄城县烟草分公司毕竟是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分支机构,财力和权力都十分有限,也是无力独立完成3.2亿元的巨大投资的。
  
烟农的“环保观”
  现在,烟农的概念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概念。过去,在襄城县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烟,十户八户有烟炕,炕把儿满把抓,烟叶技术员、种烟能手、炕烟教头,成为国内外烟区争相聘请的烤烟生产技术专家。襄城人到亚、非、欧传播烤烟技术的专家一批接一批,到全国各地传播烤烟技术的专家更是不计其数。
  如今,说起烟农,从业广义来讲,包括烟叶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烘烤、分拣等环节的所有从业者,全县常年至少有50000人以上。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挣份“辛苦钱”,不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
  狭义来讲,烟农专指种烟大户,即与县烟草分公司签订有烟叶种植购销合同的种植户,2019年,襄城县共有此类种植户1542户,是投资和受益的主体,严格意义上讲,燃煤烤烟产生的污染是由这些种植户造成的,他们才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对此,他们的看法如何呢?为此,记者走访了部分种植户,且听他们怎样说。
  襄城县十里铺镇的余先生原来是县烟草系统的职工,2004年下岗后当上了烟农,回乡租种了近200亩农田,每年种植烟叶30—50亩。种烟十几年来,收成好的年份也就两三年。
  据余先生介绍,由于烟叶黑径病和花叶病防治困难、危害严重,种烟成了高风险种植业,不仅是技术活儿,还要看老天的脸色,“种好了是烟,种不好就是草”,比如今年,快到了收获季节,不几天就一下子死了十几亩,这一年几乎就白忙了。
  说到燃煤烤烟中涉及的环保问题,他说,自己在用的烟叶燃煤标准化烤房都是早些年由烟草公司统一建设的,现在按要求改建成电炕,自己种30-50亩烟叶的话,需要改建两座,两座电炕要投资二十万元,如果让自己投这么大资,觉得非常不划算,需要好几年才能收回成本,就不考虑再种烟了。
  无独有偶,王洛镇的谢老汉对此也深有同感。谢老汉曾是襄城县烟叶状元,说起种烟的事儿,他如数家珍。过去,他家十分贫困,供应3个儿子读书很是吃力。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他感觉种烟比种粮食强,就在自己家的责任田里种植了烟叶。第一年,他种了3亩烟叶,精心管理,当年卖烟收入1500多元。初战告捷,让谢老汉信心百倍。此后,他年年在自家责任田种烟,由于有文化,肯钻研,烟叶年年好收成,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烟状元。种烟的钱供应孩子们考上大学参加了工作,如今大儿子和三儿子都在大机关工作,二儿子则在北京当老板。
  如今,谢老汉一年比一年老了,满头银发。3个儿子看到父亲起早贪黑种烟,心疼地劝他别种烟了,老伴看他年事已高,也不让他种烟。但他对种烟有种特殊的感情,2019年又种了24亩烟叶,亩产值达到了6000多元。
  郑老汉摆着指头算了一笔账:除去投资和人工成本,每亩烟叶纯利约2000元左右,一年种烟纯收入还不足5万元。如果要他自己投资十几万元建电炕,“我是不会再种烟了,就该听孩子们话,歇着了。”
 
  
  电能热泵烤房
  如此看来,如何做到烟叶增种增收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任何一方面都难以单打独斗来完成,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有待中国烟草总公司和地方烟草分公司、各级地方财政、电力公司、以及烟草机械生产企业统筹协调、有序推进,早日实现烟农和地方财政增收、保护环境双同步进行。
 
(边伟 余兵)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