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盛夏,涟源市六亩塘镇扶珂村80亩荷花竞相绽放。对于地处湘中多山多丘陵的涟源来说,又多了一个在家门口赏荷的好去处。对于扶珂村民来说,莲蓬、莲子都成了增收的旅游产品。
时间倒回2016年11月,涟源市扶贫办的刘益彪开始在扶珂驻村帮扶,担任第一支书。面对一个上世纪80年代因采煤而富裕,又因煤矿关停部分村民陷入无收入状态,且不良风气滋长的贫困村,刘益彪迷茫了。
“扶珂村怎么办?”结对帮扶的涟源市委政法委书记李南新支招:到新化油溪桥村串门“取经”。
“触动很大,改变村里的风气势在必行。”从新化回来后,村支书谭力感慨。
刘益彪说:“只要党员敢于亮身份,敢于同不良思想作斗争,一个地方的风气就能转变。”
党员与村民一起,认真研究制定了村规民约,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严格监督执行。党员还先把自己家中的不良习惯做了自我批评,又带头把家规立起来。
村里还推行了贫困户公约,抵制打牌、赌博、“等靠要”等懒贫行为,树立了“懒贫可耻,脱贫光荣”的价值观。
思想统一后,村民行动自觉了,工作队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落实扶贫政策、搞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就顺多了。
2017年,刘益彪带着工作队员易斌与康麓生物对接,开发了650亩原料基地。
“种了2亩柑子、4分田的莲子,还养点鸡种点菜,去年收入有1万多。”谢玉香高兴地算起了账。老伴看病,也有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既方便又省钱。谢大娘一个劲地夸党的政策好、扶贫工作队好。
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昔日的荒山种上了玳玳酸橙、油茶树,80亩冷浸田变成了荷花园。村里还成立了涟源市扶珂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了两家种养合作社带动农户闯市场。
如今的扶珂村,就是一个生态产业园,137户贫困群众有了自己稳定的增收产业,非贫困户也吸纳了进来,大家一起围着产业谋发展。
村里还与天柱山禽业签订了120人的委托帮扶协议,企业提供鸡苗、养殖技术与市场服务,保障村民的收益。村里的扶贫车间桶装水厂和驾校,也吸纳了部分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在扶珂村,“有事找彪书记”已经家喻户晓,这些事都对应着精准扶贫中“两不愁三保障”的点点滴滴。
担任工作队长以来,刘益彪很少休假。每年的春节、五一、十一等节日,都在村里。今年,妻子生育二胎产后大出血,而为了让易地搬迁户能搬进新居,他仅陪了妻小两天,就回到了扶珂村。
近日,在歌唱祖国的快闪活动上,全村唱响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刘益彪这个爱弹吉他的文艺范驻村工作队长感动了。他说:“扶贫治愈了‘穷’的思想和行为,当第一支书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