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是一针一线的艺术,中国刺绣可谓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我国刺绣由原始社会后期的舜创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到明清不断丰富,直到今天,刺绣作为一门手工艺术仍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织染绣厅展示了我国多民族不同风格、不同工艺的刺绣藏品,馆内刺绣藏品多来自于我国民间,和四大名绣的苏绣、湘绣、蜀绣、粤绣相比,除了华贵秀丽、精巧雅致,更多了几分民俗民气和中华女红代代相传的智慧。本文以馆藏刺绣作品为例,通过效果图和显微图对刺绣工艺做简单介绍,旨在抛砖引玉与大家分享馆藏供大家欣赏,对于存在不同的说法还需不断求索,正如王亚蓉先生在其书《中国刺绣》序言中所言,“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之所以那么灿烂,正是因为时时使用,人人会赏”。
一、平绣
平绣指平针绣,平针是刺绣的基本针法,又叫齐针、直针、出边。起落针都在纹饰边缘或刻意分区之内,要求针脚排列整齐均匀,不露地、不重叠,且能压抛过长针脚;刺绣大面积纹饰,也多先用平针打底。在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平绣应用较为普遍,有的妇女甚至无须剪纸底稿,也无须先在绣布上用笔画岀绣稿,而仅以指甲在绣布上划出花纹图案的痕迹,便开始飞针走线,竟也不差分毫。平绣一般以动物和人物纹为中心,周围饰以花、草等纹样,绣品既美观又浑厚。以下为馆藏织金苗花蝶纹刺绣背扇局部,主要采用平绣工艺。
二、十字挑花
十字挑花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极具装饰性的刺绣工艺,通过在棉布或麻布的经纬线上用彩色线挑出许多很小的十字,构成各种图案,又称十字绣,十字股、拉棱等,是古老、传统的针法之一。绣品以针迹排列整齐、行距清晰,十字大小一致为美。以下馆藏绣片主要采用十字挑花工艺。
三、绞线绣
绞线绣,又叫绞线锁绣,俗称缠绣。以下馆藏局部花纹的边线主要采用绞线绣工艺。绣时需用两根绣针同时进行,一根针绞线,一根针锁线,绞线时,将不同色的细丝线绞合成一股不太松的粗梗线。绣时,绞好的线缠绕在锁针上,提出锁针,压紧绞线圈,反针将绞线圈绣在图案上,用丝线固定,再用平绣、打籽绣等多种方法填充纹样的内部这种绣法纹样紧密、造型概括、呈浮雕状,以下馆藏边线采用绞线绣工艺。
四、贴绣
贴绣,又叫贴花、补花,方法是把选好的彩色布按设计剪成花型贴在底布上,然后在花布四周用针线滚一道边即成。补花方法南北方通用,在很多地区都很常见,但苗家女子的补花却独具特色,她们不用大而整的块面,而是采用弯曲的线条,形成流畅的图案。以下馆藏局部主要采用贴绣工艺,贴绣工艺无需显微镜,肉眼亦可明显看出。
五、打籽绣
打籽绣也是一种古老的刺绣针法。打籽绣运针时,每入一针又回针在布面上,以丝线绕针 2 至 3 圈,然后再插入布,形成结籽的样子,并以籽组使画面呈颗粒状。打籽绣将丝线结成一连串的颗粒,紧密地绣在底布之上,质感强烈,以下馆藏绣工精湛,色彩运用大胆,绿色和红色并重,刺绣时用线是外浅内深,图案边缘均用白线,使绣品柔和、富丽,主体部分采用打籽绣工艺。
六、锁绣
锁绣,又叫做锁子绣、锁边绣、辫子股,绣成的花纹如辫子状。这是最古老的刺绣针法,商周至秦汉时期的刺绣中大多使用这一针法。锁绣有双针法和单针法两种。双针法即在刺绣时双针双线同运,所用绣线一粗一细,粗线作扣,细线穿扣扎紧,反复运针,形成图案,以下馆藏绣片主要采用双针法。该种锁绣采用一针套一针的刺绣针法,一般用于图案的外边缘。
七、马尾绣
马尾绣是一种特殊的绣法,在水族地区很流行,一般用于制作背带和绣花鞋,马尾绣主要用于表现图案部分的外边缘。马尾绣在针法上是缠绣的一种,它以马尾作为轴线,用白色蜡光线在上面进行螺旋形缠绕;然后,用缠绕好的如小提琴琴弦般的马尾丝,顺着花纹边缘盘缀出图案轮廓。因为有马尾做芯,图案显得流畅而有弹性。以下馆藏边线采用了马尾绣工艺。
八、辫绣
辫绣,也是古老的刺绣针法,具体步骤是:先将丝线编成辫带,用 8 根、12 根或 16 根的彩线分成四组,用一种专用编带机编成有一定宽度的辫带。丝带编好后,按纹样底稿的轮廓,由外向内将辫带平铺盘绕成图,然后用丝线将其固定在绣布上。以下馆藏绣片为辫绣工艺,由外向里将辫带平盘绕织绣满,辫带的走向明显,使得图案呈现一种特殊的肌理效果,具有浮雕感,体现出粗犷、质朴、厚重的艺术趣味。
九、绉绣
绉绣,有的地方也写皱绣,是在辫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针法,每钉一针,折叠一次辫带,使辫带褶绉起花,用同色线固定。不同之处在于辫绣是把辫带平钉在绣布上,而绉绣是把辫带折绉后钉在底布上构成图案,这样纹样就呈现出更高的浮雕状,比辫绣的立体感更强。雷山苗女子喜用绉绣,以下馆藏主要采用皱绣工艺。
十、破线绣
破线绣,苗语称“巴叉义”,是将一根线分成若干细线,分成的细丝需从皂角米浆中穿过,待干了之后用细小的绣花针来刺绣。破线绣绣出的绣片,表面光滑整齐,针角极细,工艺讲究,是苗绣极高水平的体现。以下馆藏主要采用破线绣工艺。
十一、数纱绣
数纱绣,是根据织物的经纬线,采用平绣的针法绣出各式呈几何纹样的图案,效果类似织锦。有的以单线刺绣,有的以双线刺绣,单线显得平整光滑,双线显得厚实,略呈浮雕状。黄平苗数纱绣,因其针脚排列整齐,完全依照经纬纱的交织点来计数,使得图案工整规则,以下馆藏局部主要采用数纱绣工艺。
十二、锡绣
锡绣是剑河苗使用较多的工艺,是金属绣的一种。锡绣制作极其精细复杂,要把金属锡熔化打成锡片、剪成一定形状、扣锡条之后按照既定纹样固定,其制作之复杂繁琐令人震撼。民族服饰博物馆贺阳馆长曾经带队去剑河县展留村进行了剑河苗族服饰及工艺的详细考察,并在博物馆公众号做过推送,感兴趣的可以参阅之前推送的微信《我们的田野考察--到展留,看锡绣》,以下馆藏主要采用锡绣工艺。
十三、蚕锦绣
蚕锦绣是一种将材料与绣法相结合的独特技法,也称蚕帛绣、板丝绣,前段时间民族服饰博物馆做过专门的蚕锦工艺推送。蚕锦是指将蚕放在一块平板上吐丝而结成的一种天然无纺面料,其表面平整光洁,又具有绒面的机理效果。在其上刺绣较易把握效果,这是来自生活中的灵感,也是苗家女子的独创。以下馆藏即为独特的蚕锦绣。
刺绣在民间是一门母亲的艺术,是在心与手的交流和互动下的情感的产物。卢梭的《爱弥儿》写到: “人在干活时心到手到,一切都会各得其所,各个部分就会相得益彰”,这便是传统工艺的魅力和生命力。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刺绣工艺已经逐渐远离人们日常生活而成为一门艺术和技艺,但中国传统工艺所创造的美将会经一代代艺术创作者以另一种方式的不断发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