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不仅是一个包容的城市,也是一个有着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更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四射的城市。
6月26日,首届“2019南京创新周”5位诺奖得主、众多院士为南京创新发展碰撞出科技创新的思想火花。
诺奖获得者、诺奖联盟主席理查德·罗伯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芬恩基德兰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祎等分别为南京创新发展出谋划策,以独特的见解,剖析南京在创新发展中如何催生出更多的务实成果。
放手让年轻人去发明创造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诺奖获得者科学联盟主席理查德·约翰·罗伯茨认为,年轻人创造力很强,他们奋力工作、有非常强的动力。我们需要支持年轻人,尽可能给他们一些帮助。我希望社会能给到年轻人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去自由发挥、去探索心中的好奇世界,要给他们提供支持,而不是监管。给年轻科学家一定的资金,让他们自由进行研究。同时,要有一个容错的环境,去鼓励他们——尤其是在孩子或者是年轻的群体当中。
他举了一个例子,四年之前,我写了一篇文章投稿给杂志,它的名字叫《赢得诺贝尔奖十大规则》。第一条法则,如果将赢得诺贝尔奖作为你自己职业规划的目标,那样一定会失望。诺贝尔奖毕竟是稀缺资源,获奖几率是非常低的。第二条法则,很简单也很重要,就是你会预料到自己的实验会失败,但是不要气馁,失败会教会你很多。第三条法则,要和其他科学家合作,因为我们可以从那些人身上学到经验和教训。最后一条法则,绝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在年轻的时候赢得奖项,而不是在50岁获得奖项,可能是20、30岁。
有的时候新的探索发现并非可预测,也不是绝顶聪明人做到的,很多时候就是意外之喜。因缘巧合的新发现,也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如果不经历失败,我们就永远不会前进;研究者如果不失败就无法吸取经验。
创意如何赋能城市?
如何将创造力转化为财富?在“南京创新周”紫金山创新大会上,畅销书《创意阶层的崛起》作者、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商业与创意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理查德·佛罗里达说,当今世界的创新型经济,给全球带来巨大的改变。“创意型阶层”正成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强劲动力。他认为,未来,如果我们能够让每一个人的创意、能力、知识开发出来,那么世界经济发展,将会有着无穷的潜力。中国的“创意阶层”持续增加,创新离不开政府赋能。毋庸置疑,中国已经加入了这场经济变革当中,创意阶层正在持续的增长。“知识可以超越所有的限制,就像今天这样,创意让我们集合在一起。我们需要跟周围的人去合作,才能够共赢,创意经济需要这样一个凝聚型的‘社区’,它能够带来巨大贡献”,理查德·佛罗里达说。“我们今天来探讨‘南京创新周’主题,可以看到南京这样的一个城市,是一个学习型的城市,一个美丽古老的城市,一个不断发展的城市,南京正在发生的一些变革,就是在创意领域的变革。”一个城市仅仅有好的企业是不够的,政府的治理和赋能同样重要。理查德·佛罗里达十分看重城市创新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的推动作用,“因为,如果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引擎,每一个城市当中的社区都能够不断地凝聚起来,发挥他们的创意力,那么我们才能站在变革的前列,这个群体才会愈发壮大,如果得到更加宽容的对待,这个城市的活力就会进一步增长。”
基础研究是城市创新原动力
“南京是我的故乡,我在中国所受的最高教育就在南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幽默风趣的开场白给大会的现场带来了一片掌声,他说,南京应该怎样建设创新名城?很多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具有竞争力,必须集中发展立即有市场、产生效益的技术,才能使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建议,支持无用的基础研究,还是集中资源于技术转化和应用研究,从历史来看,后面观点是错误的。没有基础研究和教育,发展经济是不可持续的。
一项新的技术,从发现到应用可能需要20年到40年。最重要的还是回归根本。对科学保持好奇心,支持基础研究和教育,是南京新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原动力。
“政策信任”激活创新要素
“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南京在推动创新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令人印象深刻,也将给中国以及世界的其他城市树立榜样,是非常好的学习范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高度地评价南京的创新度。
他说,除了创新,我们还需要有足够的经济资源去支持研究“变现成真”,比如投资。我们通常希望技术回报至少可以覆盖投入,如工厂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回报过程往往要经历10到15年的长期区间。这取决于政府的制度和政策,比如税收调控。企业等市场主体会对政策进行预期,所以政策稳定性非常重要。
在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当中,对于未来经济政策的信任度会影响到私营经济业主的选择。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金融资本可能更多地流向国有企业,对于那些初创企业、中小型企业来说,有点困难。
实际上,很多国家的实证表明,那些中小企业和企业家恰恰很重要。对于南京来说,要想真正地激发创新活力,城市应该能让人们信任未来、信任政策,相信未来是光明的。
高校应该做企业创新背后的“军师”
“大学应该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核心站点,承担着领导创新、组织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任,大学的生命在于通过自身创新推动社会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就如何推动社会创新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目前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正无处不在。创新往往出现在交叉技术领域,创新和企业紧密相连,呈现出全球化态势。清华大学从1995年开始,就成立了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2001年成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校办企业。清华控股资产超过3000亿,有世界上单体最大清华大学科技园。我们的合作实际上分为多个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我们通过地方院的建设和派出院建设,与全社会共同构建创新体系。
硅谷有一个幕后军师就是斯坦福大学。硅谷与斯坦福相关企业的产值占到硅谷的50%到60%。斯坦福大学究竟做了什么?第一,进行了创新、创业的教育;第二,为企业发展培训了人才;第三,建立产业孵化的园区,同时也从制度管理上,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最后,是和企业一起共同来成立创新研究中心,所以说斯坦福大学为硅谷的发展提供了知识资本;同时硅谷的发展又为斯坦福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近一个新的模式,就是很多的企业到清华来办研究院,而不是我们出去办研究院。典型案例如碧桂园、佛山市政府、丰田公司等,支持基础研究还支持关键技术攻关,以及成果转化。
开源,一种优秀的创新机制
“何为“开源”?其本质是把不同国家、不同单位、大学、科研院所、公司、黑客等,用一种机制联结在一起,大家共同打造一个软件。”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是这样诠释的,当人们谈论创新的时候,最容易想到的是专家学者主导的硬科技、黑科技。而观察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软件高科技方面的创新则会发现,创新并不囿于实验室,它可以是“开源”的;创新的主角也未必是专家,更可以是普罗大众。
比如安卓操作系统就是开源的,它不是谷歌公司打造出来的,其真正的缔造者是全球各地闲散的工程师们,这种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如今,某些国家试图与我国技术脱钩,在这个大背景下,在中国的技术要走自主创新之路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自主创新,一方面绝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应该借鉴开源机制,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拥抱开放、共同协作。
如今华为要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统,希望它能像安卓一样开源,变成我们中国整个IT行业、整个互联网产业大家共同参与打造的一个生态操作系统。也许在未来的5年里,华为操作系统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不仅是中国人的,更是全球的操作系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