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默斯伯格(Rammelsberg)有色金属矿曾经在德国国家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个矿与格斯拉尔(Goslar)古城一起于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德国第一次有工矿业遗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从而也成为德国保护有价值的工业遗迹及开展工业旅游方面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拉默斯伯格矿位于哈茨(Harz)山麓。该矿山富含银、锌、铅、铜等,储量达2700万吨,是德国最大的有色金属矿体。已连续开采了一千多年。据考证,该矿山早在公元3世纪就已经有人类开采,但有文字记载的采矿则开始于公元968年。当时主要出产银、用于银币的铸造。在中世纪此矿山还曾经为整个欧洲提供铜矿资源。1895年新矿体发现后开始了工业化的开采技术,直到1988年由于剩余的矿层已不再具备开采价值而关闭。现在该矿山被整体保护下来,部分地下采矿坑道被整修开放,与地面的选矿车间及室内博物馆融为一体。以独特的(让观众亲临现场体验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其辉煌的矿业历史。
拉默斯伯格有色金属矿在德国历史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呢?只要告诉你这句话你就明白了:因为有了拉默斯伯格有色金属矿才有了格斯拉尔古城的兴起,而这座古城一度成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重要活动基地,因而在欧洲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帝国呢?自公元919年原属东法兰克王国的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919—936年在位)建立德意志王国,亨利一世及他的继承者鄂图一世(936—973年在位)实行强兵黩武政策,公元961年鄂图一世利用罗马教皇请求镇压反教皇的罗马贵族的机会,占领了北意大利。为此,教皇加冕他为“罗马人的皇帝”,德意志王国从此改称“罗马帝国”,后又改称“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而历史学家则称其为德意志历史上的“第一帝国”——其实这个称号只表现了德意志统治者的虚荣心,当鄂图一世及后继者亨利二世等把主要精力徒劳无功的放在意大利的时候,德意志本土的世俗封建领主们则利用这个机会加强割据势力,皇帝徒有虚名,他的基本收益主要来源于自有的领域。在这种形势下,拉默斯伯格矿山出产的白银对于支撑所谓神圣罗马帝国的正常运作有重要作用。1050年国王亨利二世在此修建了城堡,从11世纪到13世纪有多次帝国议会在这里召开,格斯拉尔一时间成为德国乃至欧洲历史的中心。
如今德意志第一帝国甚至希特勒的第三帝国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这座沉积着哈茨地区历史的古城格斯拉尔依然向我们述说着这里曾经因盛产白银而富甲天下的历史。至13世纪,小镇已加入了汉萨同盟,金属商们纷纷向英国和法国扩展生意。1500年矿山开采达到顶峰时期,木结构的房子被商人们装饰得越来越豪华。
格斯拉尔古城的房子是非常有特色的,绝大多数为木结构的房屋,而且将木头的梁柱等特意显露在墙体外面(当然涂有彩色的油漆进行保护)。旧城区的这些独具风格的房屋有三分之二是1850年以前的,其中有168座居然建于1550年之前的中世纪。如今这些房子依然被精心的保护和使用着。
在这个盛产有色金属的城市里还有不少金属雕塑陈列在市区的各个角落,例如市场广场中心的帝国之鹰,还有在市场广场和教堂之间短短几十米的巷子中一个被万钉洞穿仍顽强倾听的巨耳头像,它代表了什么?在白天天晴的时候,会有许多市民和游客坐在这里小憩,“巨耳”可以听到人民的声音,但为什么要付出被大钉洞穿的代价?或许这又与格斯拉尔的另一个别称——“女巫之城”有关。当地有个传说,即在哈茨山区的主峰布罗肯峰上,每年的4月30日到5月1日的夜间,女巫们要和魔鬼一起举行宴会庆祝冬天的过去。歌德的《浮士德》中也描写了这个有名的传说。每年4月30日晚上,格斯拉尔的妇女们扮成女巫在广场上表演,一派狂欢情景。这个巨耳头像也许就是被女巫施魔法的结果。
除了金属雕塑,还有十个用矿石标本雕出的艺术品被陈列在这座城市和矿区显著的地方,各代表一个世纪,加在一起体现矿山千余年的开采历史。这些艺术品都是用精选的矿石标本(既要考虑矿石本身的造型,又要考虑其含有不同的有色金属成分)制作的,因金属含量很高,所以局部被抛光处理的地方散发着金属的光泽,非常诱人。
德国人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上个世纪二次大战期间写于美国的《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一书中对德意志统治者的虚荣心作了入木三分的揭示,他指出:“对于世界来说,既使把所有的德国皇帝和首相加在一起,也比不上莫扎特和舒伯特,比不上丢勒和科隆大教堂;没有任何一次德国的胜利能与它的艺术、绘画相媲美。对于作者来说,描绘出这一武士民族的精神世界要比介绍它的各次战役重要得多,介绍它热衷于战争的精神因素及其后果要比描写战争本身更有意义”。正是受了艾米尔·路德维希的影响,笔者以歌德诗篇结束这一节,以平衡前面对帝王的介绍。
有着一千多年开采历史的拉默斯伯格矿山1988年停产了,这在格斯拉尔,在整个德国都是一件大事,著名装置艺术家Christo(就是曾经把柏林议会大厦包起来的那个人)特地赶来,把这个千年矿山的最后一车矿石打了个包,使之成为永久的纪念品。
走进矿工上下班时更衣的地方,这里基本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几片金属网上幻灯打出的矿工身影若隐若现。博物馆馆长说他们追求的就是金属网上的这种若隐若现的效果,这间更衣室里曾经挤满了工人,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痕迹,现在虽然已人去屋空,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会时常在这些金属网上若有若无地显现出来。如果用电脑或录像重播过去的场面不会有这样的效果,而且洗澡更衣的场面太具象了也不雅。
来到选矿车间,馆长解释该矿山的整个矿物处理过程都充分利用了重力作用(装矿石的斗车可以沿着有坡度的轨道自动滑行),以节省劳力。被开采的矿石从地下深处提升上来后,顺着沿山坡按生产程序依次而建的工厂各个车间经历着粉碎、分选、洗矿、冶炼等一系列的工序。我们拍的同名电视片中,就有满载矿石的斗车沿着有合理坡度的轨道自动滑过的情景。
逆着矿石处理的程序溯源参观,乘坐改装的小火车进入了地下500米深的采矿坑道。这里保留了许多采矿作业的场地和工具,代表着上个世纪代采矿业的历史和技术。参观者可以体验比较原始的用铁锤、钢钎打炮眼,也可以用风镐打炮眼。
作为前工业化时代采矿动力和历史的见证,在矿道的地下世界保留了3个巨大的水车,这是用来抽取地下水的木制机械,有趣的是它本身也是用水驱动的,不过从山上引来的水驱动了机械后要小心地从这个平面上引走而不要流入下面的深井。
隧道里,最吸引人的就是洞壁上色彩斑斓的矿物质,虽然这个矿已经失去了开采价值,但各种伴生的矿物质被地下水溶解后渗出,又凝结在洞壁上。你看:绿色和蓝色是氧化铜、白色是氧化锌、暗红色是氧化铁、黑色是氧化银……这个色彩斑斓的地下世界对孩子们特别有吸引力。平常我们人类生活在地壳与大气这两个圈层的界面上,博物馆保留的矿井隧道使人能深入地下神秘世界。我们相信,来此领略了地下神秘世界的孩子们将来会有许多人成为矿业工程师。
当我们要迈入新建展馆的时候,看到一段含矿的岩层延伸进入展馆内,馆长说:它既是展馆的地基,同时也是展馆的展品,告诉人们矿脉是怎样在岩层中延伸的。
该矿山的保护和开发理念是“在真实的场地保存历史”。从前面的介绍中大家应该都感受到了这种理念。追求真实是这个博物馆的最重要的原则,但有时为了让观众探究选矿机械的奥秘,会对原选矿设施作一些改动,但改动的痕迹非常明显,这些痕迹在告诉观众,这里被改造过。
你看,这些矿石标本像珠宝一样陈列在设计新颖的玻璃柜中。这些标本全部来自拉默斯伯格矿本身。本矿以外的矿石标本是绝对禁止进入展馆的。橱窗里有一块古代路面,留下了车轮碾过的深深轨迹。俗话说:前有车,后有辙。将凝固着历史轨迹的路面庄严地陈列在这里,象征着矿山博物馆深刻的历史反思。
千百年来,开矿需要坑木,冶炼也要燃烧木头,曾给生态带来巨大破坏。博物馆真实地展现了这段历史教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个矿也使用了大量从被占领国家抓来的苦力,博物馆也没有回避这段历史,甚至追踪这些昔日的苦力到外国对他们进行访问。只有尊重历史的人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这个长着角的马似乎是一个圣物。在中国有许多“马刨泉”一类的地名,是说泉水的发现是被某某马踏出来的。这个矿的发现也有类似的传说。但马头上长着角,就已经不是马了,欧洲一些王室以这种“独角兽”为吉祥物,它代表着权力。拉默斯伯格矿山以此兽为圣物,说明了这个矿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个展厅里的展品,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用这个矿山生产的有色金属制造的。它记载了矿山昔日的辉煌。在这琳琅满目的展品中我们听到了历史钟声的回响。
苏迪德教授告诉我们:2000年以“人类-自然-技术”为主题的世博会在德国举办,拉默斯伯格是其中的一个分会场,被称为“岩石上的世博会”,一方面展示了人类工业文明和技术的创新和保护的范例,另一方面也展示了这个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范例。
歌德在写给矿工的一首诗里这样问道:“是谁帮你们觅宝、幸运地公诸于世?只有靠聪明和诚实的帮助;这两把钥匙让你们打开每一座地下宝库的大门。”
是的,只有靠聪明和诚实才能在这五彩斑斓的神秘地下世界觅宝,也只有靠聪明和诚实才能寻觅到人类曲折发展道路的真正规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