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承毅铭 王蕾
有专家曾这样定义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没有互联网的制造业没有未来,没有制造业的互联网更没有未来。
南京市江宁区把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要求,做强实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始终贯穿于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产品向高附加值攀升、发展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过程中,从而推动了江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2018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视察江宁区民营经济时,肯定江宁是“有活力的、开放的。”
朗坤与高端制造
“一棵可以看到未来的大树”,中信互联网转型小组是这样比喻朗坤的。
“未来,在技术层面,朗坤将重点打造工业大数据平台,深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行业伙伴共同打造更加精准实用的设备故障预测模型、能耗优化模型、生产安全管控模型和供应链优化模型。”
“在生态层面,朗坤充分发挥在技术平台领域多年积淀的经验,提供从需求到开发到测试到运维的一体化 PaS平台,构建更加完察的平台开发生态,第三方开发者可基于平台打造更为丰富的工业AP,满足工业企业各类应用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在产业层面,朗坤將加大与生态伙伴的合作,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构建一个完整的从设备设计、 生产制造、运维、检修、远程服务、融资、租赁为一体的完整生态,帮助众多中小工业企业提高资产管理的能力,降低资产管理的成本,提高服务客户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朗坤)董事长武爱斌用清晰的脉络向记者描绘企业未来的发展理念和方向。
朗坤为中信集团重点打造的“中信智能建造平台”,主要以建筑业为突破口,用“互联网+EPC+BIM"技术,构筑了一个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协同云平台和产业生态闭环,有力推动了建造业大数据资源的利用和价值挖掘。为建造业内的设计院、工程公司、投资方、施工方、业主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让买家找到卖家,让卖家找到买家。让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与运维实现管理在线化,推动业内大数据资源的利用和价值挖掘,据武爱斌介绍,这在当时业内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呢。
在演示大厅,武爱斌指着墙上的一个数字大屏,立马向记者娓娓道来,“你看大屏上有个员工,旁边有个1.26的一个数据显示,1.26代表的是公司员工的算法,就是我们有一个特定的工时,如果员工经常加班,完成任务及时率、完成质量以及员工的工作饱和度,它的效能是很高的话,那可能显示的数据就是高于 1 以上,反之,如果说你的效能很低,就会出现低于1.0以下。武爱斌自信地说,“朗坤像这些智能数据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在企业的安全隐患吗,如果应用我们的数据化,会在事故发生前,我们的数据会提前报警,这样就能会给企业避免了很大的损失。”
中国工业4.0的典范
“三位一体”的新格局。“菲尼克斯来江宁落户,今年是第26个年头了,当时公司来江宁落户时,还是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那时外部的环境还非常破旧,连厕所都没有,我们是从南京市中心搬到这里,当时每天来回的路上行程都要3个小时,我们菲尼克斯应该说与江宁今天的辉煌发展共成长、共见证。”菲尼克斯总裁顾建党风趣地和记者们笑着说,“我们对江宁今天这个成绩是最有发言权的,能切身感受到她的一步步成长和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今天看来,我们为当初的决定落户江宁还是感到非常正确的。”顾建党饶有兴趣的向记者介绍,菲尼克斯作为中德合作的典范,多年来公司在推动国家和省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打造卓越品牌的道路上取得丰硕成果——公司目前是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的理事单位,连续三年入选工信部“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2018年进入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规范条件》企业名录。
2017年,菲尼克斯电气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将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围绕机器人、3D打印、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军民两用技术方向,开展科技成果研发、孵化、转化、产业化,启动了江宁第二基地新一代智能和精益工厂的建设。新的智能工厂集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建筑于一体,打造中国领先的绿色、精益和智能示范工厂。新的智能工厂建成后将刷新菲尼克斯践行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新高度,将与江宁菲尼克斯总部、出口加工区亚太物流枢纽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菲尼克斯自1993年起扎根南京,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成长,中国菲尼克斯现已发展为拥有6家独资公司和1家合资公司的跨国公司国家级地区总部。
C2B个性化智能定制模式
“智能、智联、智行、智享”。“智”的理念,让上汽大通南京工厂将C2B大规模个性化智能定制理念融入“上汽制造”,可支持制造的车型款式多达1013种,推动了中国智造的强势崛起。
“我们在汽车行业首创了C2B大规模个性化智能定制模式,让用户3分钟就能‘选出’一台Dream Car。2018年,蜘蛛智选通过全年37个迭代版本,完成了上汽大通MAXUS全系车型在线定制选配的开发工作,并实现了D90的智能定制向澳新市场拓展,以及4S展厅、行业展馆等线下触点的覆盖。”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郝景贤向记者介绍,“消费者不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通过‘蜘蛛智选’智能选配器选出一台个人专属的Dream Car,甚至还能使用‘日历订车’功能选择一个满意的交车时间,并实时查看车辆的生产及运输状态。”
当记者来到南京工厂,仿佛开始了一段“奇幻之旅”,集数字化、物联化、智能化、柔性化于一身的冲压车间、车身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等车间将共同协作,为用户打造“理想之车”。南京工厂还率先采用了高速压机线、FANUC内加电弹夹式喷涂机器人、快速换色系统等领先设备,以及全过程运用的质量过程数据管理及高性能监测系统,为产品的“上汽品质”提供保障。
南京工厂冲压车间引入了全自动高速冲压线、3D虚拟仿真技术、模具虚拟坐标化管理、设备开动指纹授权等先进设备及技术,以实现安全高效、绿色智造的建设目标。更值得一提的是,冲压车间配备上汽最先进的Gudel双臂高速冲压线。该高速冲压线线末采用七轴机器人全自动装箱,并通过AGV智能小车对料架进行转运,使效率大大提高。
智能化车身车间装备了上汽第一个远程激光焊系统、200多台机器人和领先的AI技术,激光焊缝长度超过10米,提升了G50的车身刚度,更好保障驾驶者的安全。自主创新研发的智能化焊接自适应系统进一步缩短了生产时间,100%确保了焊接质量。
在南京工厂的柔性化总装线上,可能同时存在数万种甚至更多的车型,不仅能够适时、适量、适品满足用户的定制化需求,实现C2B大规模定制,同时满足高质量、可控成本、短交期的要求。
南京工厂不仅建成了智能车间,还启用了由EV80改造的无人驾驶物流车,用以短驳冲压件的物料。这不仅充分利用了空闲时段提升整体效率,缓解物流短驳的压力,大大提升安全性,而且从侧面展示了上汽大通的智能技术实力。
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机器人
三维视觉,机器人的眼睛。“埃斯顿上市之后,收并了很多工厂,在意大利收购了爱格里德做三维视觉,就像是给机器人上面装了一双眼睛!它可以看到这个东西摆的位置是不是准确的,视觉系统应用很广,还有检验,一个产品,通过那里面的数据和模型,能够辨识这产品是不是合格的,有没有瑕疵。”埃斯顿副总经理徐秋云向记者介绍,“我们目前在工业机器人的规格型号在国产品牌当中应该说是最齐全的,我们从三公斤一直做到500公斤,我们去年大约销售数量是3600台套,工业机器人和机器人应各占公司到50%,如我们制造的工业机器人6关节,复杂度基本可以替代手关节,一个机器人可以看三台机床,效率是人的好几倍,关键是它可以24小时工作, 不生病,大大降低用人成本,可用范围很广;我们的机器人价格三万到三四十万不等,比如用在航天上的大吨位,价格就会很高,像中材在滕州也是用了我们的机器人,一条生产线都是机器人替代,整个厂房到装备都没有一个人在操作,这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在电气方面就更多了,像格力、海尔等用的都是我们机器人在做的自动化生产线。”
记者在机器人车间现场看到,一个6关节机器人在做50公斤的负载动作时,它的抓取就像在健身一样,非常灵巧。在车间的中间还有一液晶屏,徐秋云介绍,“通过云平台,远程监控,所有测试这个机器人的适时数据都在那个上面反应出来,如果超出它的运载范围,它就会自动报警。它的功能应用非常广泛,如高难度精密焊接,它也能完成任务。”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