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注重工业发展文化维度 防范“脱实向虚”

发表时间:2019-04-04 16:12
分享到:

  严鹏

  ■ 工业文化是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脱实向虚”的工业化将造成极大的经济问题。

  ■ 文化变迁倘若不与技术变革同步发生,工业化难以启动,即或强制启动,亦难健康持续发展。只有真正重视了文化维度,并努力培育与发扬良性的工业文化,才能实际地推动着工业发展,并为市场竞争增加附加值。

  ■ 中国制造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价值观念。只有工业文化得到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才能得到社会的滋养,“脱实向虚”的风险才能在思想源头上得到防范。

  

  工业发展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惯常理解的影响要素包括资本、原料、技术、劳动力、管理、市场,等等。尽管“企业文化”作为组织与管理的一种要素,早已为人所知,但影响工业发展的文化因素却不仅限于此。如果说各种生产要素体现了工业发展的经济维度,产业政策构成了工业发展的政治维度,那么,“工业文化”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工业发展的文化维度。

  工业文化早已存在,但人们对工业文化的关注,以及这个概念的兴起,还是近几年的事情。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通常认为,18世纪中叶爆发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分水岭。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革新了人类的主导性生产方式,由此带来社会、政治与文化的连锁变革。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各发展程度较高的主要文明,全部属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迈向现代社会的征程。这一征程被学者们概括为“现代化”,而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就是经济层面的工业化。在现代化过程中,文化变迁随之发生。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学者们给予了各式各样的定义。但各种定义总括起来无外乎指向两个层面:其一,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方式,其二,文化是精神观念及其创造物。从这两个层面看,工业革命塑造的现代社会都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可以被概括地称为工业文化。工业文化不仅仅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也作为一种软性要素,影响着工业发展。

  从社会生活方式层面看,工业文化对人类文明的改变是极为明显的。最直观地说,在物质文化层面,工业社会的创造物截然不同于传统农业社会,从各种维度重新塑造了人类生活:蒸汽、电取代了人力和兽力,使人类开始拥有在传统社会里只有神话中才想象过的不竭的力量源泉;各式各样的机器延展了人类的身体,使人类能够日益有效地利用资源,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创造前所未有的财富;铁路、轮船、飞机缩短了空间距离,使整个地球的人类真正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而航天工业则使人类开始跨出地球这个摇篮;昼夜灯火通明的城市,即时联系的通讯方式,重新塑造了时间的意义,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如果说18世纪的世界和15世纪的世界还缺乏本质上的差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是大部分文明社会的标准生活方式,那么,21世纪的世界和18世纪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同。这种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工业创造的物质文化为基础,本身便体现为一种社会性的工业文化。

  从精神观念层面看,工业文化对工业自身的影响就极为深远了。事实上,人类点燃工业革命的火种,本身就需要文化观念的变革作为前提条件。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与慢节奏的生产劳作相适应,主流的文化观念不鼓励奋进与竞争,对新事物的创造也不抱太大的热情。因此,当大工厂出现而取代手工业生产时,旧式手工业者既抵制市场自由竞争这一大工业发展的驱动力,又抵制淘汰手艺活的机器生产。而与工厂生产相适应的是严格的时间控制和劳动纪律,也同农业社会里更加自由散漫的手工制造截然不同。于是,要发展现代工业,首先就需要从业者接受一套新的思想观念。这种文化变迁倘若不与技术变革同步发生,工业化难以启动,即或强制启动,亦难健康持续发展。

  从历史上看,在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启动工业化进程前,都有各自的思想动员过程,以能够适应本国国情的方式,将鼓励工业发展的新观念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考虑到在不少国家,工业化启动之初,民众乃至社会精英会因为种种迷信、无知而拆毁工厂、铁路,就知道工业文化对于工业发展绝非可有可无。今天,一些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无法正常地推进工业化,也因为社会上还存在着强烈的不支持工业发展的观念。工业文化作为工业化启动的条件,仍未过时。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脱实向虚”的去工业化过程,造成极大的经济问题,其原因之一也在于工业文化的逆转,即人们思想观念的“脱实向虚”。因此,工业文化也是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事实上,作为工业发展生产要素的资本、原料、技术、劳动力、市场等等,都必须被人有效地组织起来,才能发挥效力。而组织各种生产要素的人,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支配下去行动的,不同的思想观念,很可能会导致相异的结果产出。因此,作为思想观念的工业文化,以其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等内涵,实际地推动着工业发展。例如,当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想要发展工业时,通常面临着工业发达国家设置的进入壁垒,如果缺乏一种拼搏奋进的精神,就会在壁垒前止步,那就永远不会有自己的工业发展起来了。同理,面对高度不确定的市场,一些企业会选择将生产要素进行常规配置,而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则敢冒风险,以创新的方式组合生产要素。自然,这种创新并不保证成功,但一旦成功,其回报将远远超出常规生产,为企业赢得超出同行的优势地位。而在最基层的生产制造层面上,产品品质的优劣,往往取决于作为一线生产者的工人是否有责任心,是否能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从事制造。这种工匠精神,也是工业文化的一部分,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品质,进而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的声誉。那些在世界上赢得了较好口碑的国家的工业产品,在市场中是具有额外的竞争力的。追根溯源,就可以看到工业文化创造了这种附加值。凡此种种皆表明,工业文化对工业发展的实际意义,就体现于它是一种组织生产要素进而影响生产绩效的机制。

  因此,工业发展是有其文化维度的,而工业文化对于工业发展意义重大。今天,中国制造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价值观念,正是工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而只有工业文化得到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才能得到社会的滋养,“脱实向虚”的风险才能在思想源头上得到防范。为了发展中国的工业文化,工信部等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在推进相关工作。无论是通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来传承工业精神,还是通过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的教学活动来传播工业文化,或是通过工业旅游来培养年轻人对实体经济的兴趣,抑或是通过工业文学和工业影视作品的创作来传递正面价值观,又或者通过工业史的研究总结工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总而言之,工业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协同努力的事业。对中国工业来说,只有真正重视了文化维度,并努力培育与发扬良性的工业文化,才能更好地转型升级,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