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进入两会时间,部分参会者建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

发表时间:2019-02-13 16:33
分享到:

   1月26日,广东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召开;1月28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也即将开幕。 

民盟广东省委员会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是要突破创新要素集聚和流动的体制机制的制约,最大限度地发挥粤港澳三地创新发展的协同效应,优化跨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构建起规则相互衔接、要素自由流动、平台合作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的国际化、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在具体建议上,提请由国家科技部牵头粤港澳三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成立大湾区科技创新协调发展委员会,并邀请高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等专家参与,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和协调大湾区科技发展战略及规划,制定对接规则,破解制度障碍。同时,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在大湾区高效流通,推动人才、资金、物资、信息等资源要素在大湾区内便捷流动。 
此外,创办“湾区科技大学”,由三地政府在深圳河套地区合作共建,对标世界一流大学,以全新的联合办学模式建设一所立足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型理工科大学;吸引国内外一流大学来大湾区建设国际化、创新型、高水平特色学院或分校。   
另据《深圳特区报》1月27日报道,1月26日下午,30多名在深省人大代表从市民中心集中出发,抵达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向大会报到。   
其中,贾英竺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与深圳经济地位仍不匹配,与市民的需求也还有差距。”当前深圳全日制高校仅12所,多数高校在校生规模偏小。高校数和在校生数不仅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难以满足长远发展需求。而且深圳高校人才培养层次偏低,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之比为15:39:46,专科层次近一半,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需求。  
贾英竺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统一模式,作为市属高校的出资举办方,深圳市基本上没有办学自主权,在学科建设、学位授予、招生计划等方面难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时调整。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倡议由来已久。 
据《光明日报》2018年3月报道,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就想建议创办粤港澳湾区联合大学。在李清泉看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平台。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