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环保!”“要永续!”这在日本已经不仅仅是个口号。动手去设计、规划、并实施反而成了公共意识。尤其当“优良设计奖”自几年前开始关注灾害与重建的设计后,这一类得奖方案也随之大增:从灾害公营住宅、到避难训练应用程序,还有办公室用防灾储备系统等等,不仅让当地人民获益,也成为全球借鉴的好范本。这当中最让人感到敬佩的是“J-SPEED+”灾害医疗支援电子系统。一般在大规模灾害发生时,医疗设备、现场就成了第一线的资讯来源。但在没有实时共享诊疗概况的信息的系统下,就算受灾地各处有着资讯,也要透过长时间才能将消息传播。“J-SPEED+”以手机应用程序的方式来制作灾后日报,不仅让医疗人员可以随时分享当地信息,也可以让他们与世界各国进行有效的配合。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实时把握灾区的医疗状况,进而保护到更多的生命。
除了灾害救援外,奈良县也通过一项“庙宇活动”揭示了日本仍未被大量关注的议题:在这个看似繁荣的国度里,在七个小孩子中仍然有一个处于贫困状态,还有很多在一天内只能吃一顿饭。该活动希望将寺庙接收到的食物通过支援团体发放给孩子或单亲家庭等,借此为他们提供慰藉和暖意。
当然,要人民有更美好的生活,设计就不能仅仅在问题出现后才发挥作用。在国泰民安时,好设计也应该如空气般与社会交织和融合。不管是在城市规划上置入老少皆宜的公共空间,或为建地围墙覆盖上艺术品,为了取得更完美的效果,在决定任何设计前与当地居民沟通则是日本设计师最擅长的前期规划。像实现了铁道地下化而腾出的地上空间“TETSUMICHI”就是如此。
“为了找出理想的体验,我们便与当地政府和铁道用者进行了数次的研讨会。”设计师们解释说,“正是基于这些讨论和辩论的结果,我们才有了设计方向并能够完成项目。在该区域落成后,管理层也一直与社区保持着合作关系,为每个人提供活动和特别活动。”
最终,不管有形无形,日本的好设计总是能够以人为本,在造物的同时,也不忘追求美好生活。或许有些设计仍非常地域性,无法实现全球化,但那其中的设计思考才是“优良设计奖”的本质:也许就是在此刻给自己的生活方式种种草的意义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