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亿”到“千亿”
过去几年,随着住宅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企拿地难度逐渐增大。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产业地产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受到地方政府的广泛欢迎。因此,无论“诚心正意”或“挂羊头、卖狗肉”,以产业地产之名投资拿地,明显比房地产更加容易。
在这一阶段,房地产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必然是持续不断地投拓扩张,大面积铺开项目,以求达到冲千亿的销售规模,百城、百园、百镇计划相继登场。
但2018年以来,伴随调控政策愈发严苛,大多房企受政策限制、限价等因素,拿地热情持续走低。同时,国家信贷政策持续收紧、前期扩张又难以迅速回本,资金链遭遇空前严重的困局,高周转模式被无情摧毁。房企不可能再走原来依靠冲规模,达到千亿业绩的老路啦!
头部房企唯一可行的出路,或说企业的避风港,就是在党中央号召发展高科技产业、振兴实体经济的背景下,主动顺应国家潮流,改变以前将产业地产视为“迂回卖房”的逻辑,认真考虑该怎样布局产业地产!
在转型过程中,第一切忌再不顾资金、人才、产业实际跟进速度,随意喊出百园、百城、百镇计划,大规模铺开产业地产项目。头部房企尚未布局的应选择几片重点区域,而已有全面扩张战略计划的,要及时悬崖勒马,放弃短线利益,深耕区域,着眼更长远的未来。
通过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营建,将区域彻底做熟,集聚大批优秀企业,不断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吸引大量高消费人群留住于此,达到“以产兴城”效果。除了在产业增值服务中寻找到新增长点外,更能同老本行相结合,用住宅销售的方式,在满足高科技产业人士宜居宜业生活诉求同时,提高自身营业收入。
其实,纵观国内外那些高房价区域,大多也是在区域做熟后,引来高消费人群,房价自然水涨船高。例如,美国硅谷源于斯坦福大学为筹措资金而设立的“斯坦福工业区”,“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模式使创业者趋之若鹜,硅谷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建立起来,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员工在硅谷定居。
深圳南山最早是荒芜人烟之地,但在政府主导的“三来一补”、“腾笼换鸟”几次产业更新换代后,用优质的产业生态圈吸引了到世界各地创新人才来此工作生活。上海金桥也是先有外资企业的飞速成长,出口加工业的相对成熟,在此过程之中,外资高管对“生活在浦西,工作在浦东”日益感到不满。而杨小明在这背景下,设立碧云国际社区,保证在组建之初,就肯定能受到外籍人士的广泛欢迎。
硅谷之于旧金山、深圳南山之于香港、金桥之于上海浦西,现在看来是大都市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但在起家之时,不过是一线周边普通的乡下农村,都是区域产业链成熟在前,高端消费人士争抢房源在后。另外,华夏幸福近几月虽被地产寒冬、资金链紧张等冲规模后遗症,搅得又是转股,又是裁员,可若将时间拉回到5年前,我们发现华夏最初的成功就在于深耕津京冀,瞄准北京一线大城市外溢效应,将固安等环京区块做熟,在拥有这样一个优秀产业园区案例的条件下,才以PPP模式大规模异地复制。
因此,未来中国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将在承接大都市外溢效应的环一线,或者武汉、南京、东莞、苏州、合肥等新二线城市出现。头部房企若想再现过去的千亿高利润,应集中手头现存资源,深耕这些区域,在产业集群基础之上实现盈利的高增长。
深耕!深耕!深耕—直接诱因
1.中美贸易战——投资灰犀牛
灰犀牛现象,语出《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比喻为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当我们把“灰犀牛”概念引入投资领域时,发现在投资领域里,灰犀牛同样频繁地出现,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
2018年,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美方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大规模关税,并限制中国对美投资并购。因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产业投资数量逐渐缩减,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全球增量时代结束,存量博弈时代开始。在存量市场激烈竞争背景下,专业化产品、管理水平提升、技术大面积革新,将成为企业突围的重要武器。
2.房地产下行趋势凸显
数据显示,今年前9月房企土地投资力度整体弱于去年。1-9月销售百强房企平均拿地销售比为0.44,相比2017年0.6仍有一定差距。各梯队房企投资拿地意愿都在减弱。土地流拍率也整体走高。外来房企拿地放缓,给本土企业释放出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之前,区域深耕最怕遇到大的调控。项目集中在某区域,一旦该区域突然遇到调控,跌到周期底部,相当于被一锅端。可现在调控政策趋稳,确定性>不确定性,区域深耕的最大风险逐渐减弱。而且在一城一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了解本地,也不会随便加码调控。
区域性房企在深耕地区通常土储丰富。剔除调控风险后,大量的土储让区域深耕房企可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腾挪空间大,可有效应对市场下行。另外,区域型房企的集中布局,保证每个项目都能照顾得到,对开发运营进度了如指掌,能从整体上纠偏,保障整体现金流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房企安全过冬。
其实,又何止头部房企,中国产业地产发展到今日,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塑造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任何一家企业都离不开区域深耕。
深耕!从综合型园区到主题园区
03
因地制宜的精品化园区战略是催熟区域地块,推动当地产业长足发展的重要法宝。但在谈论主题园区优势前,首先明确一点:产业地产领域,无论选择专业化主题园区或多元化综合型园区,都是柄“双刃剑”,既可以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也可能成为企业掘墓人。“某种制度在经济发展的某阶段可能行之有效,但在另一阶段则可能变得有问题了。”具体运用何种战略,关键在于实施的时机是否妥当,对市场需求的把控是否准确。
1.招商阶段
园区企业在招商引资的初级阶段,鉴于自身规模、品牌知名度、迅速回笼资金的需要,一般是“来者不拒”。没办法,不要不行啊!运营产业地产,第一要保证的是园区确实能吸引到企业,否则什么产业集群打造、促进产业发展、产业生态构建全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
在起步阶段,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拒绝有意愿的入园企业,可能遇上无法筹措到足够资金谋求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问题。此时,多元化产业布局相较专业化经营而言,明显存在更多的盈利机会。套用业内同仁的话来说,就是“活下去,先把商招满。”
2.行业大环境
过去,受制于行业大环境,产业地产人的判断能力实在有限。“工业地产的未来是朝专业化主题园区发展”,这类观点今天看来是完全正确的,拥有超前的战略眼光。但10多年前,只怕没多少人敢为这种虚无缥缈的理论去孤注一掷吧!当行业不确定性>确定性时,集团管理层无法寻找到精准的盈利点时,综合型园区自然是优良的选择。
从事专业化经营,容易受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打击,造成整个园区企业的亏损,甚至倒闭。而实行多元化经营,将资源分散到不同产业的经营中,即“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蓝子里”,避免经营范围太过单一,导致园区过于依赖某一产业。多元化经营模式保证某一产业在遭受挫折时,园区能通过在其它产业的经营成功弥补亏损,提高抗风险能力。
美国尔湾为什么几十年就能同硅谷并驾齐驱?除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等因素外,多元化经营带来的抗风险能力也是一大原因。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高科技产业泡沫突然破灭,硅谷受到了极大冲击。但南加州的尔湾因多元化产业结构,在遇到经济危机时相对稳定,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有效规避了园区企业的经营风险。(尔湾多元化仅是针对硅谷而言)
招商引资的初级阶段、行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使选择综合型园区更符合时宜。因此,“主题园区为什么走红?”换而言之,产业地产人究竟是缘何判定:现在的外部市场环境及内部条件,更适合产业园区走专业化、精品化的经营道路呢?
3.园区阶段变化
中国产业地产历经改革开放40年发展,目前,大多数产业园区项目已经成熟或愈发接近成熟,不再是原来产业资源匮乏、急需企业入驻的初级阶段啦!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加深,每个企业对产业上下游的关联度要求也逐渐提高。
新加坡纬壹科学城产业关联性较强,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媒体资讯、环境工程等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生命科学与环境工程有着一定关联。现代产业在互联网趋势之下,无论是资讯传媒或生命科学,又与信息产业代表的技术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产业园区在招满商以后,要进行的就是产业整合,形成产业上下游配套关系、实现信息技术等资源共享,即我们常说的“清差补优”、“腾笼换鸟”等。同时,这也符合政府产业调整要求。园区从招商阶段迈入择商阶段,开始定向引入企业,打造名副其实的产业集群。
4.行业未来预判
走专业化经营道路的前提是企业已掌握必要的知识与信息,了解与这一行业的最新信息,如薪酬情况、利润情况、发展前景等,广泛结交相关的社会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已到第40个年头,园区同仁们对产业的看法更加理性化。当确定性>不确定性时,园区运营商对产业未来趋势能有一定的精准预判,专业化主题园区才有被广泛选择的社会基础。
5.产业运营能力
据图表所示,国内外行业知名的园区都有自己主攻的产业方向。毕竟相同类型的企业诉求基本相似,园区可将有限的资源、精力集中在某一专业,有助于在该专业做精做细,并在擅长的领域创新。“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成功概率自然较大。同时,专业化运营也更有利于对入驻客户需求的把控,打造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星月投资,作为商务园区运营商,产业以金融、电商、文创为核心,客户类型则以商办客户为主。独栋花园式办公,匹配初创企业对空间的弹性需求。共享办公众创空间,为年轻创意群体打造孵化空间,更可依托上海丰富的金融资源,享受全要素创业服务生态链。桌椅、打印机,甚至茶水都由园区提供,“拎包即可入驻。”在loft公寓、餐饮娱乐等常见配套设施外,星月还积极营建公共会客厅、创客咖啡、创客书吧等精神文化的交流高地。
联东U谷的客户以中小型生产制造企业居多。为满足这批企业需求,联东集团推向全国的标准化厂房租金低廉,质量在国内也算不错。价廉物美,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入园后,联东为保证企业能集中精力发展产业,整合入园客户需求,从工商注册、审计咨询,园区企业活动,园区安防、到信贷申请等,覆盖到制造业企业全生命周期。
天安数码城客户主要是中小型创新企业。每到一座城市,天安会将各地的成长性中小企业集聚起来,促进企业在园区里更好更快发展。旗下各园区都有企业家商学院、CEO午餐会、研发工程师俱乐部、创新分享会等各种交流平台,以服务搭建平台,以平台链接资源,为创新企业打通苗圃、孵化、加速、成长的全产业孵化链,被誉为土地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三资融合的发源地和典范。
6.人才集聚效应
产业的高度聚集是人才聚集的基础。专业化主题园区人才集聚效应凸显,加之员工往往能在园区内部自由流动,有助于企业定向人才招聘,也大幅降低适应全新工作环境的成本。
从张江高科人才行业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信息软件等三大主导产业领域,占比超过50%。上海青浦的E通世界,因物流行业的高度集聚,在园区内部入驻了不少专门从事物流职业培训和人才招聘的企业。
7.行业动态把握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由于对某些产业不熟悉,失误的决策在所难免,不仅让产业集群难以建立,反而给原有支柱产业平添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从园区产业的投资角度来看,所谓“多元化经营”,一定程度上就是搞“多元化投资”,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在多个产业经营项目上,结果哪一种产业都达不到集群效应。特别是无关联的多元化,使园区产业运营工作的难度大幅增加,导致管理质量直线下降。
以张江高科股权投资为例,张江庞大的创投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花了十年时间才逐步完善起来的。
2002年,张江高科为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完成了对上海迪赛诺实业有限公司的投资和控股;同年,在信息产业有所突破,使之成为园区的另一支柱产业。但在2007年前,张江股权投资主要靠张江高科母公司来完成。直到2007年,浩成创投设立之后,频繁发起设立基金、参股投资公司、增资投资业务子公司等,真正建设隶属于上市公司的创投体系。
从创投体系的建设过程来看,并不是每一年都花同样的钱进行建设的,它是有一个加速的过程。特别是2015年,张江高科首次提出“科技投行”战略的那一年。这样的加速符合产业园区的战略发展需求。
截至2017年3月,张江高科累计投资创业投资类项目99个,总投资规模37.89亿元。投资项目以集成电路 、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三个重点方向为主,分别占总投资额的26%、23%和16%。张江高科就是在主导产业的运营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产业投资能力。
无论房地产企业或产业地产企业,深耕某些区块,经营专业化主题园区更有助于及时把握产业动态,集中精力锻炼以产业投资为代表的园区运营能力,不断改善园区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将好钢用于刀刃之上,塑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