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奋进50载 抖擞新时代——陕鼓集团50年砥砺奋进正芳华

发表时间:2018-11-24 10:07
分享到:

  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上的“奇迹”。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伴随着中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鼓”)犹如一艘满载希望的舰艇,以其50载持续不断的创新探索,在推动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跑道上砥砺前行,向着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时代迈进。

  回眸远望,50年前,以石油、煤炭、电力、钢铁、水泥为能源、原材料建设为主的国民经济最基础性的工业,正在建设和崛起发展中。为了让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大装备拥有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制造,国家布局规划了一大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三线企业,1968年,陕鼓就在中国西部陕西临潼的一个荒滩上建成。

  从1970年第一批支撑工业发展的30台通风机产出,到如今陕鼓节能环保产品轴流压缩机实现全球产量第一;从大型装备技术的一系列自主创新突破,到整合全球资源开发“专业化+一体化”的能源互联岛技术和方案;从单一产品制造企业,到智慧绿色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50载风雨兼程,陕鼓的绿色技术以及系统方案和系统服务已遍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这个中国工业领域的优秀企业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变革的担当,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掀开了推动中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篇。

  

紧跟趋势  勇当时代企业 

  陕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宏安认为,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陕鼓先行转型,以客户需求为根本,用创新的思维洞察市场,为市场和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系统解决方案,直至引领客户需求,这个跳出传统装备制造业的陕鼓已经走在了时代的潮头。

图为陕鼓集团董事长李宏安致辞。 

  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发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当时的陕鼓正处于“保吃饭”的状态。面对国外先进装备企业抢滩登陆中国,以及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陕鼓意识到,继续走传统的拼体力、拼设备的制造业老路,只能成为国际企业的廉价加工车间,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摆脱同质化竞争,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陕鼓厂志》《奋斗之路》文化书籍发布。 

  2005年,陕鼓确立了“两个转变”发展战略,在“有所不为、有所作为”中,以客户为界,聚焦高端核心能力建设,实现业务的同心圆放大。并在发展转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能量转换装备制造、工业服务、能源基础设施运营”三大业务板块,实现了“源于制造,超越制造”。

  从那时起,陕鼓不仅仅只拥有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能量转换领域技术和产品优势,也有了为冶金、石化、空分、电力、环保、制药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领域重大项目提供的一系列交钥匙工程,以及为市场和客户提供的包括金融服务方案的能源一体化、水务一体化、工业气体、生物质/垃圾发电等众多运营项目……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传统行业领域出现了严重产能过剩。互联网思维引导消费升级,用户需求开始在向专业化、个性化的系统解决方案转变。与此同时,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也使节能环保压力倒逼中国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而推进分布式能源新产业发展,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

  陕鼓紧跟国家发展趋势,聚焦分布式能源产业新风口,以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为核心,走差异化的竞争道路。并通过国际化发展实践,整合全球资源,构建了分布式能源领域核心竞争力,实现了设备、EPC、服务、运营、金融等核心业务的全面发展。

  如今,陕鼓绿色产品和系统服务已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客户总数已达3000余家。转型升级中的陕鼓已呈现出新时代发展的勃勃生机,从2001年到2017年的17年间,陕鼓总资产增长了189亿元,是转型前30年间的27.78倍;净资产增长了86.41亿元,是转型前30年间的40.16倍。截至2018年8月,陕鼓服务+运营板块订货占销售比重达到75.18%,已真正从单一产品制造商转变为产业多元化、国际化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

现场客户签约。 

  

创新“绿动力”  铿锵国之重器 

  国之重器,大国底气。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工业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同时,工业经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正呼唤着节能环保绿色技术的创新。

  作为分布式能源领域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陕鼓以独具匠心的视角持续探索分布式能源流程工业领域前沿技术。为推动流程工业领域大型装备的国产化,持续创新“绿色动力”,铸国之重器。近年来,陕鼓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超过8%,其主导产品曾六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依托国内外大型煤化工、石化、冶金等项目,陕鼓从国产首创共用型能量回收机组,到世界首创发电改拖动机组;从国产化首台首套硝酸四合一机组的投运,到国产首台(套)5050m³级高炉鼓风机试车成功;从真实气体离心压缩机的突破,到10万等级大型空分压缩机的诞生;从手摇车把小机床设备到拥有8吨、32吨高速动平衡及2.1万KW试车台位和真实气体闭式试验台;从依靠自主研发到建立陕鼓欧洲研发公司,整合全球资源实现高端前沿技术为我所用……陕鼓发展高端装置,持续强化分布式能源核心能力的步履坚实而又坚定。

  宝钢湛江是我国钢铁工业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2015年9月,陕鼓为宝钢湛江项目5050m³高炉精心制造的高炉鼓风机正式点火,其技术和性能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正是基于陕鼓在大型高炉鼓风机技术领域数十年的潜心研发,实现了大型鼓风机轴向进气结构、新型轴端密封、大型轴流压缩机新叶型开发等一个又一个新技术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用陕鼓智慧和卓越品质铸就国之重器。

  大型空分装置是冶金、石化、煤化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是国家重大装备之一。2017年4月,陕鼓自主创新研制的全国产化首台(套)8万等级空分装置离心压缩机组,在江苏海力化工有限公司30万吨/年己内酰胺及配套制氢项目中得到应用,其高技术含量、低能耗以及优良的综合经济指标优势,将有效推动煤化工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和产业升级,夯实了大型装备国产化的“中国芯”。

  事实上,陕鼓一直专注于透平压缩机组、工业流程能量回收装置和透平鼓风机组等各种透平机械及系统的开发、制造和服务,持续强化产品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拥有了轴流压缩机、能量回收透平装置、离心压缩机技术和离心鼓风机等多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备技术。

  近年来立足于分布式能源领域绿色发展需求,陕鼓自主研制的国产化首台套40万吨/年混合脱氢装置乙烯压缩机组、丙烯压缩机组、产品气压缩机组、热泵压缩机组和再生空气压缩机组等5套机组,打破了国内外业界同行对我国丙烷脱氢装置配套压缩机领域研发设计能力的质疑。创新研发的天然气长输管线压缩机正助力“西气东输”、“海气上岸”及国家“互联互通”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

  同时,陕鼓研制的国内8万、10万等级以上大型空分压缩机组,45万等级大型硝酸四合一机组, 5050m³大型高炉鼓风机组, 大型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TRT)等多项节能环保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自主研制的节能环保产品轴流压缩机获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产量累计已达1860余台套,居全球第一。陕鼓冶金余热余压能量回收同轴机组BPRT、SHRT应用技术荣获国际“十大节能技术和十大节能实践”奖,夯实了企业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绿色能源强企”,助力中国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科技实力。

  多年来,陕鼓通过能量转换领域绿色技术的不断创新,研发出的能量回收机组总功率累计已超过16GW,接近于五分之四个三峡装机容量,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持续创造“绿效应”。

  

精研“绿方案”  领跑能源高效利用新革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经济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的冶金、石化、煤化工等,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与市场竞争需求不适应、绿色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节能环保成为推进现代工业发展最紧迫的问题。

图为厂区能源互联岛。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陕鼓主动践行国企担当,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环保政策,在分布式能源流程工业升级改造中主动发力,精心研发出“专业化+一体化”的“能源互联岛”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探索能源互联及高效利用,解决制约绿色经济发展的痛点问题。

  2017年6月,陕鼓在临潼工业园区投资建成首个能源系统“九联供”的能源互联岛全球运营中心,实现了土地集约、运营集约、功能集约、设备集约,以及区域节能环保和运营管理效能的提升。能源互联岛全球运营中心投运以来,能耗大幅下降, 2018年上半年同比2017年上半年万元产值能耗由20.02千克标准煤/万元降至目前的11.4千克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达43%,实现了工业园区能源规划及综合利用“绿效应”。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原执行副会长蔡惟慈认为,陕鼓“能源互联岛”一体化方案,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能源资源统筹问题,正在推动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和应用领域新革命,引领陕鼓成为离散型制造业、流程工业、工业园区、智慧城市及军民融合等领域的智慧绿色方案商。

  目前,陕鼓智慧绿色系统方案已在煤化工、石化行业工业园区分布式能源建设等多领域实现市场突破。

  在工业园区和智慧城市领域,陕鼓“能源互联岛”方案正为浙江丽水合成革工业园区等项目能源的高效利用与匹配,提供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助力工业园区和智慧城市的绿色发展。

  在冶金行业“退城入园”项目中,陕鼓“能源互联岛”方案可使钢铁企业吨钢\吨铁成本大大降低,预计吨钢综合能耗为540千克标准煤/吨,能源利用率提升5%左右,每年为钢企增加效益2亿元以上。同时,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实现全流程二氧化碳、粉尘等污染物零排放和环保全面达标,不仅助力“退城进园”后的新钢企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的绿色钢铁生产基地,还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和大气治理、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技术支撑。

  目前,陕鼓能源互联岛技术和方案已带动了新型订单的稳步增长,2017年,陕鼓集团全年实现订货同比增长65.21%,创历史新高;2018年上半年,销售订货同比增长达231.51%,陕鼓“绿方案”领跑能源市场新革命的效应正进一步显现。

  

一机两翼  追赶超越谋新篇 

  新时代、新征程、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走上高质量、可持续的新路子”。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绿色发展理念,持续转型升级中的陕鼓正在向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

  陕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宏安表示,陕鼓“追赶超越”的目标是世界知名企业,要将陕鼓打造成为千亿级市值智慧绿色能源强企,与GE、西门子同台竞技的世界一流企业,让持续不断的绿色技术和系统方案创新,成为助力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智慧绿色能源强企”的战略目标,陕鼓深化战略转型,确立了“战略文化引领;市场开拓为纲;能力建设为基;打造一机两翼;实现千亿市值”的新时代发展总路径。通过创新驱动构筑技术新高地,抢占制高点,培育新动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陕鼓的战略转型目标,激活发展新活力。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发动机,以“智能制造和资本金融”为两翼的“一机两翼”,正是陕鼓推进战略目标落地的重要新举,也是陕鼓在全力开拓分布式能源新市场中,管理模式的又一次创新。陕鼓在持续推进智能制造的同时,正在通过“系统方案+金融方案”的商务模式创新为市场提供一揽子系统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陕鼓以开放共享姿态整合全球资源,设立欧洲研发公司(德国)、陕鼓欧洲服务中心(捷克)、陕鼓印度服务中心等12家海外公司和服务机构,并建立了覆盖印度、伊朗、土耳其、美国、德国、巴西、俄罗斯、韩国、西班牙、泰国、越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营销体系,在进一步夯实绿色技术硬实力的同时,更快捷地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系统服务和系统方案。

  “未来,陕鼓仍以‘能源互联岛’为支点,深化‘一机两翼’战略举措,推动国际化战略部署,持续创新绿色动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将通过全系统能耗的持续下降、资产结构的不断优化、顶级生态圈的构建以及先进的金融方案,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用“陕鼓智慧”助力中国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陕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宏安如是说。

  

客户的认可 

  多家客户企业对陕鼓成立50周年表示了祝贺,并表达了进一步合作的意愿。

  山东晋煤明水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洪海介绍说,明化作为一个老牌化工企业经历了蜕变和重生迎来了新的生机。2013年9月,明化宣布永久关闭具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老厂区,企业整体搬迁进入章丘刁镇化工园。明化借企业退城进园搬迁之机,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未来两年,公司年销售收入将达到百亿元以上,成为优而强的现代化新型化工企业。

山东晋煤明水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洪海 

  武安裕华钢铁集团董事长王树华介绍说,集团整合了文丰钢铁,组建了新的冀南钢铁集团,并对峰峰矿区现有的7家钢铁焦化企业联合重组。解决产业单一问题,追求多元化发展,立足钢铁主业同时,向“非钢”行业延伸发展,实现多方共赢。此外,企业还从解决管理粗放问题入手,追求精细化发展,从生产、质量管理多方面进行统筹。

武安裕华钢铁集团董事长王树华 

  太行钢铁集团总经理姚菲对京津冀冶金行业新常态的话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钢铁产能结构性过剩将成为新常态。钢铁污染物深度治理是新常态,产业集中是新常态。公司先后兼并、收购了多家钢铁企业,并购买炼铁炼钢产能。产业布局得到延伸。

太行钢铁集团总经理姚菲 

  陕鼓还会同专家、客户等就“新形势下工业企业的转型发展新思路”的话题进行了讨论。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