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本报11月9日第4版)
陈栋栋
公司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纪录片《公司的力量》提到,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近250年里创造的,也就是在人类诞生以来的0.01%的时间里创造的。毫无疑问,创造这些财富的主角就是市场上大量的公司。
与此同时,无论是技术变革的推动,还是市场竞争的优胜淘汰,生死是每个公司都要面对的。世界500强公司榜单发布者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数据显示,即使在美国,也有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寿命达到50年的企业只有2%。
柳工所处的工程机械行业过去这些年可谓跌宕起伏,很多厂商都是九死一生。进入本世纪第二个10年后,国内工程机械市场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市场变化,由于震荡太过剧烈,一大批企业陷入债台高筑、无法运转的困难境地。
就算卡特、小松等这类外资品牌,包括徐工、柳工等本土品牌,也没有哪家企业能在这些年低迷的市场中风轻云淡,几乎都曾面临着市场急剧下滑的生死考验,稍有不慎就将成为行业的弃儿、历史的过客。据内部人士介绍,就连柳工这样的行业排头兵的掌舵者也会发问: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柳工。
只有不断调整策略、拥抱挑战,才能迎来风雨后的彩虹,这无疑对公司决策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能不能先知先觉,能不能及时止损,能不能迎难而上——这些问题恰恰是柳工人特别是其掌舵者这些年来一直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第二十节 冬天来了
如果将来记述工程机械行业史,过去这十年无疑是最丰富的素材库。
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下降”、“缩水”这些与工程机械行业数年无瓜葛的词都涌向这个行业。中国工业报在《低位运行考验能力》一文中,援引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数据称,截至2011年9月份,该协会重点联系的大型企业集团销售收入同比只有0.02%的增长,而利润总额则同比下降近三成。
当年,受全球金融危机、“4万亿刺激计划”进入收尾阶段以及宏观调控趋紧等多种利空因素的影响,工程机械行业往日的风光不再,多数产品销量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如装载机1~9月实现销售138341台,同比下降28.1%;挖掘机实现销售93155台,同比下降37.1%。
尽管对下滑有所准备,但如此大幅下滑仍出乎不少人的意料。因为就在两年前的2009年,受4万亿元投资带动影响,2010年上半年工程机械行业掀起的销售热潮仍让人念念不忘。
后来的走势表明,2011年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大调整的起点,直至今日。
工程机械行业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极大。从2011年全球经济形势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恢复缓慢,欧债、日本大地震等因素都对全球经济的增长造成负面影响;而全年处于高位徘徊的大宗物品价格,给中国带来极大的通胀压力。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从2011年一季度的急剧增长到后面三个季度持续下降,走过了高开低走的一年。随后几年,全球工程机械市场特别是推土机市场的持续低迷令人始料未及。时任柳工波兰公司副总经理、出自于波兰工程机械世家的米洛斯瓦夫·斯洛卡也曾感叹说,他从业40多年来还从未遇到过如此大幅度下滑且持续时间长的行业危机。
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在2013年一期封面报道中的描述可以透视当时行业的窘境:2010~2012年,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而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渐渐把挖掘机的“生意”带入谷底。
素有“挖掘机之都”的江西广丰,那里疯转了20年的造富机器(指挖掘机)嘎然而止。刚刚过去的辉煌好像是一场幻觉,给那些打算迅速致富而辍学开挖掘机的年轻人留下了一个个难解的问号,也给地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市场的低迷与产业的热度往往存在时间差。彼时,工程产业的扩张势头依然不减,并购浪潮风头正劲。
2012年1月,三一重工联合产业投资基金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既拯救了“价高量少”的德国高端品牌,也实现了从竞争对手到队友的转变。徐工则从2010年开始先后收购了德国FT公司和荷兰AMCA公司,拓展产业链。中联重科则在2008年通过联合,收购了意大利CIFA公司,一跃成为全球领先的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
梳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并购这步棋险象环生,不少深知因为并购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特别是在收购后的整合上面临文化等诸多困境。柳工的并购就遇到了不少问题。
柳工于2012年正式收购了波兰拥有超过80年历史的工程机械制造商HSW公司,这是中东欧地区最大的独立工程机械制造商、全球仅有的六家拥有完整推土机产品线的制造商之一,营销网络遍布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收购后的整合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低迷的市场,以来自CNH的英国人戴好威(HowardDale)和柳工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资深管理者吴荫登为核心的波兰公司管理团队积极应对,在波兰公司的各个模块推动变革。
经过80年的发展,HSW公司的确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设计、研发、制造、工艺工程师及一线工人,但在完成收购的初期,人员结构却较为不利。通过近6年时间的调整,柳工波兰公司雇员总数从初期的近1800人裁减到目前的1000人左右(含新聘人员),未出现工会的强烈反对,只出现了个别法律纠纷。以波兰当地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环境来看,可谓是完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
此外,该公司从CNH、VOLVO、卡特彼勒等巨头吸引了10余名极具行业经验的经理人员,带来了新的思路、方法、工具和解决方案。在发展和升级原有产品的同时,柳工波兰公司还导入了面向欧美高端市场并达到全球最高排放要求的柳工品牌四阶段装载机和挖掘机,并实现批量生产,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线。
2016年,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波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曾光安代表柳工与波兰国家研发中心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新一代推土机的研发和柳工欧洲研发中心的建设也获得波兰国家研发中心和广西科技厅的支持。
第二十一节 关闭天柳
柳工到天津建厂被外界看作是其发展推土机业务的重要布局。2008年,柳工自主研发的推土机CLG230在柳州下线,次年2月,天津柳工机械有限公司正式建成投产,自此宣告柳工正式进军推土机行业。
要想取得快速突破,白手起家的天津柳工必须加速推进产品开发,同时组建经营队伍、搭建供应商体系等一系列工作。时任天津柳工总经理的贡英建是国内推土机行业的精英,年过五旬的他渴望为柳工推土机事业贡献毕生精力。他带领刚刚组建的研发队伍在CLG230产品的基础上迅速开发其他型号产品。
CLGP45吊管机就是紧跟CLGB230之后最早期诞生的产品,当时华北油田10台吊管机订单毅然垂青天津柳工,华北油田这个订单属于推土机行业高端客户的大订单,对于刚刚起步的柳工推土机事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华北油田订单时间紧要求高,当时天津柳工20多个研发人员和所有的生产管理人员一道,吃住在车间,问题不过夜,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确保生产进度,终于历经30多个日日夜夜如期交付客户手中。
时任天津柳工书记贾雪顶慷慨激昂地说:“这就是柳工899精神”。也是从那时起,899精神在推土机人的心里开始生根发芽。随后,柳工推土机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899精神,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行业主流产品160马力和320马力推土机接连成功上市,就连国内市场一直被卡特、小松垄断的推耙机也成功研发并被国内最大港口烟台港客户认可。
在当时市场火爆的环境下,加上天津柳工人的智慧与汗水,当时推土机业务突飞猛进。同时,天津柳工作为空港经济区最早一批入驻的企业进一步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2011年天津柳工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变化悄然来临。2011年下半年,工程机械冬天来临,市场需求断崖式下滑,推土机各厂家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加剧,到2014年已是行业寒冬里最冷的时候,行业里部分推土机厂家举步维艰,柳工推土机也不例外。
天津柳工面临生死存亡。为此,柳工结合“打造以常州为中心的柳工东部研发制造基地”战略的部署,决定柳工业务的战略布局调整,推土机业务由天津平移至常州,要达到成长中的推土机业务与成熟的挖掘机业务共同发展的目的。
2014年10月,推土机业务搬迁常州的命令正式下达。订单要完成,人员要分流安置,设备要搬迁,土地厂房要交割,常州的生产线要尽快落地等等,所有问题交织在一起考验着天津柳工领导班子。
当时,搬迁的消息流出后,员工人心浮动:“生产还继续吗?”,“百台未完成订单怎么办?”,“常州是什么地方以后全家要移居那了吗?”,“不去常州怎么个赔偿法?”,“天津政府允许搬迁吗?”,“常州生产线没有个一年半载的能投产吗?”。
在这紧要关头,柳工组织了中层管理人员会议传达了搬迁的目的、方案和政策,随后召开厂情发布会,向全体员工一一解答。所有的问题都是人的思想的问题,方案和政策传达到位了,思想疙瘩就解开了,天津柳工拉开了柳工史无前例的轰轰烈烈的搬迁工程。
历时4个月,柳工推土机搬迁工作顺利完成,此次搬迁是股份公司业务转移的成功案例,无一起安全事故发生、无一起因处置不当上访,空港经济区政府领导曾对此高度评价,表扬天津柳工的关闭可以列为空港经济区典范。
当常州柳工的推土机生产线马达轰鸣、人声鼎沸时,柳工推土机新的征程开始了,金秋10月的常州秋高气爽,勤劳的常州柳工人已经提前于计划将完美的推土机装配线在常州建成,除了两条支线受场地制约没有投建以外,其他均按原天津柳工装配线模式兴建,奠定了推土机在常州发展的硬件基础。
风雨后的彩虹更加绚丽。2014年12月24日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柳工常州挖掘机有限公司”更名“柳工常州机械有限公司”,同时举行了首台推土机下线庆典,这意味着推土机平移常州圆满成功并开始了新的征程,这也是柳工东部研发制造基地战略的进一步夯实。
一方面要确保市场和质量等业务指标不下滑而且要运行的比以前好,一方面要在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和体系调整等方面恢复元气重新构建,事实证明柳工推土机做到了。时至今日,柳工推土机销售收入已翻3番,利润由严重亏损到盈利,并且每年盈利超100%增长,行业排名由末尾即将上升至第二名,新一代产品D系列准备上市。
柳工推土机人有个微信群叫“推动梦想,锐不可挡”,这不仅是一个信息沟通群也是推土机人骨子里的一种劲儿,更是柳工推土机人的推土机梦。经历过风吹雨打的柳工推土机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稳重。
第二十二节 上叉搬迁
2016年11月9日,深秋的寒风毫不留情地吹落枝头飘零的黄叶,吹乱了行人的发丝。随着工厂大门的缓缓关闭,上海柳工叉车有限公司正式移交给了上海市青浦区政府。这一刻,站在大门外的柳工项目组成员心中百感交集。
上海柳工叉车有限公司前身是上海沪光叉车厂,1958年成立时仅有几间草棚和“两台半机床”,经过艰苦奋斗,成为国内首家年产千台叉车企业。进入到19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固步自封、产销矛盾突出,长期隶属于手工业系统的沪光叉车厂的运行机制已处被动而身陷低谷,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境地。
2002年,柳工以1元的价格整体收购了上海沪光叉车厂,成立上海柳工叉车有限公司,成为今日柳工叉车业务发展的基础。经过近5年的摸索,柳工集团决定将叉车业务作为重点培育业务纳入柳工股份公司管理发展,于2007年7月成立柳工股份的全资子公司——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并于2008年完成对上海柳工叉车有限公司收购,上海柳工叉车有限公司成为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至此,柳工叉车业务走上快速发展通道。
为切实贯彻柳工全面国际化、全面智能化、全面解决方案的“三全”战略,叉车公司积极优化产业布局。为解决柳州工厂地域偏僻、配套和物流成本高及上海工厂面积小、厂房布局物流不畅、制造成本高难以持续发展的问题,从2013年起组织策划实施了新制造基地建设。
2013年11月,柳工叉车山东工厂临时租赁临沂市山东柳工混凝土机械有限公司的厂房,完成必要的投资后实现批量生产,具备月产200台的生产能力,可满足山东、河北、东北与京津塘地区、华北和出口市场的中小吨位系列叉车需求;2014年11月柳工叉车阿根廷SKD工厂正式投产,具备年产1000台的生产能力,实现了柳工叉车产品制造国际化,成为柳工海外SKD工厂典范;2015年10月上海柳工叉车有限公司为配合上海市青浦区城市规划要求(土地收储)实施动迁,基于上海地区制造人才少、人工成本高及周围配套少等因素,经柳工股份高层办公会研究,决议关闭上叉工厂,将主营业务转移至山东柳工叉车有限公司。经过项目组的系统策划和通力合作,上海柳工叉车有限公司资产得到有效盘活,员工亦得到妥善安置;
2018年3月山东柳工叉车有限公司新工厂在经历了半年的技术改造后投入批量生产,该工厂占地100亩,厂房面积35000平方米,具备年产7000台叉车的生产能力,将被打造成为中国叉车行业质量一流、效率最高、响应速度最快的叉车制造工厂和柳工叉车产品出口基地,为柳工叉车业务腾飞增添新动力。
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实现了“提质增效强实体,资源整合出效益”的目标,充分展现了公司领导高瞻远瞩、锐意进取的决心、信心和实力,为叉车业务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下,柳工叉车山东工厂以智能化工厂为目标投资建设了3条自动化装配生产线和1条静电粉末涂装线,正持续推进“国际业务突破、电叉突破和中大吨位突破”三大突破战略,力争早日实现柳工叉车2020战略目标。
第二十三节 混凝土业务整合
2000年左右,为把握基建带来的市场机遇,柳工开始扩充产品线,以在江苏江阴收购压路机工厂为序幕,拉开“东扩”战略。2003年,在扬州市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柳工集团通过兼并江苏扬州机械厂,成立扬州柳工建设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州柳工”)开始进入混凝土机械行业。
2010年,在国内混凝土机械产业发展迅猛良好形势下,柳工集团结合上级要求,投资3.58亿元持有上海鸿得利公司51%股权。同期上海鸿得利在江苏启东投资1亿元的生产基地开始正式投入运营。
2010年9月,在柳工集团与上海鸿得利谈判收购的时候,柳工集团继续推进向中东部进行产业布局,和临沂开发区签订《山东柳工高科产业园》合同书,拟投资20亿元建立700亩的产业园基地,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建筑机械、零部件配套、再制造生产及金融物流等业务,为此柳工集团投资成立“山东柳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产业布局平台。
山东柳工混凝土设备有限公司是由上海鸿得利与永安建机于2012年3月合资成立,拟通过建设鸿得利在山东的生产基地,延伸混凝土机械产业链,扩大市场份额。至此,柳工集团在混凝土机械产业基地布局已经形成了上海、江苏启东、扬州、山东临沂等四个产业基地。
世界上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先知先觉固然宝贵,但却不容易做到。市场风云变幻莫测,加之原管理层战略失误,上海鸿得利很快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2012年底,刚收购两年的上海鸿得利出现了巨亏,存货6个多亿,应收账款5个多亿,产生了巨额不良资产。
从2008年狂欢到2012年戛然而止,混凝土机械发展历经了一次苦痛的锤炼。到2015年,以臂架泵车上牌统计为例,从最高峰的12000台下降到2000多台,超过80%市场需求消失得无影无踪。
中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如何面对混凝土机械的“新常态”?柳工集团混凝土机械业务面临着重大抉择:是全面退出还是坚守?是整合还是维持原状?
为此,柳工集团成立“混凝土机械板块战略性调整”专项小组,曾光安和总裁郑津亲自挂帅,副总裁李于宁上阵督战,从上海鸿得利的资产重组着手,负责混凝土机械板块的战略性调整和业务转型。
根据2015年底资产负债表,上海鸿得利已经处于严重资不抵债境地,总的净负债约3.15亿元。摆在柳工集团和上海鸿得利只剩下三条路:“集团继续代偿维持鸿得利经营”、“鸿得利破产清算”、“鸿得利破产重整”。
经过反复权衡,最终选定第三个破产重整方案。首先能够引入柳工置业公司进行重整投资,对固定资产和债权支付合理对价,把一般债务人的受偿比例提高到了15%。同时,柳工置业获得了对上海鸿得利土地和厂房的开发。从当前来看,上海鸿得利土地变更使用性质的概率较大,未来土地存在较大的升值空间,该破产重整的决策实现柳工集团利益最大化。
此时的扬州柳工已经无盈利及未来发展的希望,成为典型的“僵尸企业”。柳工集团决定从2016年1月起,将扬州柳工的产品线和经营业务转移到江苏鸿得利,最终实现清算目的。
鉴于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和行业市场巨变,2014年柳工集团提议解散山柳投公司,同年7月山柳投公司召开股东会,决议对该公司进行清算,到2016年下半年完成注销。
至此,上海鸿得利的破产重整、扬州柳工的清算、山柳投的股权退出已经完成。2015年7月底,江苏鸿得利从上海鸿得利剥离出来成为柳工集团全资子公司。2017年7月,江苏鸿得利更名为柳工建机江苏有限公司。
截止6月份,柳工建机的应收逾期率控制在5%内,融资业务逾期率为零,基本实现了扭亏为盈。上海高级人民法院还把上海鸿得利破产重整案件给世界银行报了经典案例。
第二十四节 广康之路
销量持续萎缩,导致存货压力陡增,现金面临极大的断流风险,财务状况堪忧,自2013年投产至2015年,广西康明斯工业动力有限公司(简称“广西康明斯”)持续亏损,资产负债率超过50%,每个咬紧牙关坚持的广康人似乎就要到达崩溃的边缘。
人们还清楚得记得,2013年3月14日,经过一年多筹建,广康投产运营。庆典当天高朋满座,来自康明斯、柳工、东亚研发中心以及柳江县政府的各方代表,兴致勃勃地走入设立在宽敞明亮车间里的庆典仪式现场。广康的所有员工兴高采烈地迎接那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有一种钢铁心脏叫康明斯,有一种钢铁巨人叫柳工装载机。我们强强联合,我们的产品如虎添翼,我们必将在工程机械行业攻城略地,所向披靡。”那个时候的广康人都有这个样一种信念,神采飞扬,干劲十足,对未来充满信心。
正当广康人踌躇满志,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市场却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从2011~2015年,装载机市场容量从24万台降低到5万台,挖掘机市场容量也大幅下滑,其中2015年是整个工程机械行业最冷的一年,广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订单锐减、产能过剩、单台制造成本奇高、人员流失,庞大的固定资产一天天折旧,高额的银行利息等等,每一项都压得广康人喘不过气来。
凭借广康人天生不服输的韧劲,广康管理层带领员工迅速调整心态,沉着应对市场变化。如何满足客户紧急交付,如何保住一份份来之不易的订单?这些都成为他们工作重点。
有一次,柳工的采购经理要求某订单必须在7天之内全部交货。订单与计划经理金小霞将整个生产计划表看了三次,仍然不敢确保在那么短时间内能够交出这个订单。她深刻知道这个交付对于当时的广康有多么困难,她也深深知道满足客户的需求保住这个订单是多么重要。
她马上打电话给广康的制造部外籍总监Ra鄄jiv,让他到现场查看当前发动机上线以及装配线运转情况,然后和他说出柳工的交付时间,让其答复是否可以满足。Rajiv接到电话后,抓起安全眼镜戴上就走到了装配线上。
这位外籍总监查看缸体准备上线情况,查询质量控制点的人员到岗情况,询问班组长当前产线运转情况,然后打电话告诉金小霞:“我将一直守在现场,关注每个关键工位,我们一定可以按时交付。”就是靠着这样上下团结一致,铿锵有力的承诺,让广康人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挣扎着,奋斗着,从未放弃。那段灰暗的日子从2014年3月一直持续到2016年3月。
2016年3月29日,那是一个值得广康人铭记的日子。康明斯和柳工正式宣布,将共同为其合资企业广康增资,用于合资公司的关键能力建设及产品和技术储备,财务资助部分将由合资双方按比例承担。
2016年9月6日,在经过一次次数据分析,事实论证后,双方母公司高层再次来到在风雨中飘摇的广康,正式宣布保持原运营模式继续发展业务,并于同月注资到位。这意味着,广康有可能存活下来了。这等于给所有的员工一颗定心丸,犹如黑暗的路途中,突然出现的一盏明灯,仿佛在那么一瞬间拨开层层云雾,终于看到了东方那一缕灿烂的阳光。
虽然顺利拿到了注资,但这不意味着就可以存活下去。如何扭亏为盈成为广康的核心目标。
抓住市场复苏的机会。工程机械市场自2016年四季度复苏以来,持续稳步增长,为广康在2017年实现产销量突破提供了绝佳的市场机会。在2017年市场火爆的大环境下,广康通过产能提升以及供应链的充分保障,牢牢捉住市场机会,在订单交付准时率、非柳工市场销量、总销量三大指标表现优异。
2017年12月25日,第40000台发动机下线。2018年4月15日,广康第50000台发动机下线。从30000到50000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订单专员因为着急交付留下的泪水知道,实验室里那高速运转的台架知道,厂区里那高高矗立的路灯知道,其实每个广康人都知道,这些数据凝聚了怎样的心血,那是怎样一段痛并快乐着的踏踏实实的日子。
成立短短五年的广康恰逢市场低迷,因此经历了踌躇满志展拳脚,市场突变求生存,生死抉择谋出路,峰回路转创辉煌这四个跌宕起伏的过程。广康人见证了鲜花和掌声,也亲历了黑暗中挣扎的苦涩,品尝了产能爬升时期痛并快乐着的滋味。汗水和泪水夹杂广康人的韧劲,经过岁月的沉淀酿成了一杯芳香四溢的美酒。
(未完待续)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