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肇庆调研组
肇庆,素有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之称。肇庆的山美,远远望去,像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缎子,绿得化不开。肇庆的水好,穿城而过的西江,常年保持Ⅱ类水质,是仅次于长江的我国第二大流量河流。群山怀抱的鼎湖,泉流暗涌,清甜甘洌。承天地之灵气,蒙山水之惠泽,肇庆工业发展又该是怎样的景象?近日,中国工业报记者一行走进肇庆,一探究竟。
肇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尧坤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肇庆工业有基础、有实力。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出发,是新时代赋予肇庆工业的重大命题。
2017年2月,《肇庆市实施工业发展“366”工程五年(2017~2021年)行动方案》正式出台。方案提出,用5年时间,打造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3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引育6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新增60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366”工程在肇庆被称为加快工业发展的“生命工程”。
同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作为广东9个入围城市之一,肇庆的机会来了。
蓄势待发
可以肯定地是,“366”工程的出台,为肇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埋下了浓墨重彩的伏笔,同时也契合了肇庆工业蓄势待发的态势。广东省社科院、南方报业联合发布的《2016年度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指出,肇庆发展后劲排名珠三角首位,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最具潜力和最强承载力的城市。这一判断缘于肇庆三大优势的强力支撑:
独特的区位条件。肇庆是粤港澳大湾区惟一与大西南地区接壤的城市,是大湾区西进、大西南东靠的关键枢纽,是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三大经济带”政策叠加的交汇之地。
丰富的土地资源。肇庆占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近三成,土地开发强度目前只有6.5%,仅为珠三角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按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开发的平均强度18%左右测算,肇庆未来可供开发的空间将达到1725平方公里。
明显的成本优势。肇庆生产生活成本远低于粤港澳大湾区发达城市,工业基准地价、工业厂房租金仅为珠三角核心区的三分之二甚至三分之一;商品房均价不到广州的四分之一、深圳的九分之一。同时,肇庆是粤港澳大湾区最美的生态绿洲,森林覆盖率超70%。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肇庆的定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建设大湾区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打造科技产业创新重要承载地,与广深港等创新核心形成更加紧密的创新发展合作;打造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成为大湾区发展的新增长极;打造大湾区康养旅游生态名城,让大湾区共享肇庆得天独厚的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发展资源。
绿色为要
李尧坤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肇庆曾有不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工业产品,如南华自行车、金雀牌电风扇、广东仪表等品牌,曾是肇庆工业的骄傲。然而,由于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这些品牌一个个都退出了市场。
“366”工程吹响了肇庆工业转型升级的集结号,与肇庆的山水相辉映,肇庆工业绿色发展的大幕就此拉开。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成为肇庆工业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
新能源汽车强劲发力。随着新能源动力小镇、中电汽车、小鹏汽车、华梦汽车、艾康尼克等纷纷落户,肇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逐渐完善,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去年,新能源汽车完成总产值158.7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已完成产值171.3亿元,超过去年全年。
先进装备制造多点开花。2014年,肇庆被纳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范围。几年来,数百家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不断发展,其核心产品涉及平板显示屏工业检测设备、重型机械成套设备、电子电器成套设备、交通装备制造、电力设备制造等众多领域。今年1~6月,全市新引进、开工、投产投资额超1亿元装备制造项目分别为18个、10个和5个。此外,宏旺金属公司已申报列入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支持的大型骨干企业名录,今年主营业务收入有望超100亿元。
环保产业高端跟进。肇庆是广东省第一个提出把环保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的地级市。近两年来,博天集团高端膜材料生产基地、暨南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武汉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技术研究院等高端项目纷纷进驻。《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1%;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8%;基本形成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高端新型电子、生物医药以及绿色环保等五大产业集群。
守望相随
近两年来,肇庆市招商引资呈现“百亿级现象”,小鹏汽车、艾康尼克新能源汽车等多个投资超百亿元项目纷纷落地。今年上半年,全市招商引资成绩喜人,新引进合同项目计划投资总额是去年同期的2.6倍。
肇庆市市长、肇庆新区党工委书记范中杰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肇庆的青山绿水是大自然馈赠给肇庆人民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把肇庆的山山水水保护好守护好。肇庆工业发展绝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肇庆工业用地必须是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项目,不符合绿色发展的项目决不引进。
肇庆招商引资坚持不高不进、不新不进、不优不进。聚焦三大千亿级支柱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行精准招商、定向招商。戒急戒躁,坚决摒弃“捡进篮子都是菜”。
既要把企业引进来,更要把企业留得住。2017年以来,肇庆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20条政策措施》《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扶企惠企政策,常态化开展“暖企行动”,支持企业加快发展和做大做强。仅2017年即为企业减负49亿元。同时对符合“366”工程政策奖励标准的220家企业进行集中奖励,兑现承诺。目前已兑现金额1.34亿元,兑现率达95%。
与此同时,肇庆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清理整顿违法违规建设项目。近5年来,淘汰关闭企业1222家,腾出用地1700多亩。地区生产总值单位能耗累计下降19.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0.69%,单位生产总值电耗累计下降23.33%;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8.4%、14.3%、2.4%。
50多年前,叶剑英元帅有感于肇庆七星岩的秀美,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绝:“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这诗早已在肇庆家喻户晓。
新时代的肇庆工业,当是肇庆这座人间天堂的守护者、守望者。在青山绿水的庇护和滋养下,肇庆工业将义无反顾地向绿色转型,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独特存在。一如老帅所愿,长留天地之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