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王蕾
加快打造全国最优的营商环境示范城市,是实现南京城市发展新目标和新战略的需要,是集聚更多高端要素、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日前,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大会,企盼已久的《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100条》(以下简称100条)正式出台了。
据了解,“100条”的文本形成后,南京市市长蓝绍敏专门召开了16家各方面的著名企业座谈会征求意见,问计于企业家,得到了企业家们的赞誉。
营商环境“100条”的总体框架是围绕: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建设项目审批、跨境贸易、水电气及网络报装、产权保护、金融服务、企业用工保障、企业获得用地、企业纳税及降本等10个具体事项和1个全程兜底服务,形成“10+1”的格局,推动疏堵解难去痛的流程再造和制度创新,努力做到“受理前服务指导最优,受理后办结时限最短”。政策内容合计11个方面“100条”。
“100条”的出台,是“站在企业视角”,以企业在全生命周期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为目标,全力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最优的示范城市。文件制定过程中明确,凡是部门工作的过程不在对策中反映,向社会的承诺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凡是一般性的工作不在对策中反映,重点回应企业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体现南京改革的决心;重点在减少审批、减少材料、减少时间和优化办事流程上下功夫,体现全流程、全覆盖改革力度;在为企业提供更多、更贴心的服务上做文章,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获得感。
这“100条”中的每一条,都是企业最关注、政府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很强的针对性。注重用户体验,聚焦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环节,针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共性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堵点痛点难点,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烦心事、操心事,下大力气解决好“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
重点在减少审批、减少材料、减少时间和优化办事流程上下功夫,体现全流程、全覆盖改革力度。
突出部门联动,通过加强资源整合、业务协同、服务集成,打通制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堵点”、“难点”和“痛点”。围绕企业生命全周期和办事全流程,为企业提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具有定性和定量标准的工作举措,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感受度和获得感。
南京这次研究制订的“100条”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出了不少新的尝试,凝聚出不少亮点。具有全国首创的就有15条。如在不动产登记方面,有3条举措属于全国首创,具有超前性;在跨境贸易方面,有3条举措具有独创性。在产权保护方面,具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举措主要有5条。在企业纳税及降本方面的举措有3条;在全程兜底服务方面有1项,第97条打造企业服务总门户,为南京特色全国领先。
这次,南京在金秋经贸洽谈会之前向社会发布南京营商环境100条,就是要尽快在社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快政府管理转型,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大限度减少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行为。
蓝绍敏表示,南京出台的“100条”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调研中企业提出的需求,形成一批有较强针对性的举措,让“100条”政策从“特惠”向“普惠”转变,也是更多地保护中小企业利益和创造与大企业相对公平的生存发展环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