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力发展“陕西特色”陕西新材料产业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40年——陕西工业40年系列报道
发表时间:2018-08-28 14:33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陈俊岐 通讯员 赵雪
 
 
    “十二五”以来,陕西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不断成长,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
 
  
5年实现产值翻番
  “新材料产业是材料工业的先导,是“国之基石”,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中国制造重大国家战略目标的支撑和保障。”陕西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新材料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
  陕西是国家重点打造的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近几年,陕西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从2010年的产值420亿元,到2015年1100亿元,五年时间实现了产值翻番,年均增长21.2%,增速高于该省工业平均增速。2016年产值1250亿元,占陕西省非能工业产值的7.85%。
  “十二五”期间,陕西大力实施“三个转化”战略,在煤制烯烃、煤制油等现代煤化工领域取得了突破发展,成功将煤炭资源由“燃料型”升级为“原料型”,创新出市场化的技术路径。现已形成310万吨煤制烯烃和300万吨煤制油产能,现代煤化工技术和产业规模居国内前列,多个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百万吨级煤制芳烃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上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更为下游延伸产业链、打造合成材料深加工及发展精细有机化学品带来广阔前景。
  前沿性材料是新材料产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近年来陕西在超导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3D打印材料、新能源材料领域突破发展,初步完成了成果向产业的转化,产品已应用于下游高端装备领域,在各自的细分领域走在了国内前列。前沿性材料对陕新材料产业的牵引作用已经有所显现。
  “陕西是新材料研发强省,陕西新材料研发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和军工科研院所构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材料科技研发体系。”据该负责人介绍,截至2017年上半年,陕西主要工业企业已经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2个,企业为主导的新材料研发体系初步建立。
  
重点发展“陕西特色”
  实际上,陕西新材料并不是涵盖了原材料工业的所有领域,但陕西有色金属是陕西新材料的“陕西特色”。陕西的钛金属、钨、钼难熔金属以及稀贵金属在新材料领域具有传统优势,钛材料加工量占全国六成以上、钼金属深加工量也占到全国的一半,技术水平、产业规模都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十二五”期间这些领域依旧保持了行业内的优势地位,使陕西在国家新材料产业规划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2017)年度》中陕西被列为新材料领域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的重点地区。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陕西将利用能源优势,利用铝、铁治炼成本优势,攻克高端合金制造瓶颈,生产高端铝、镁合金板材、管材及特种型材,努力延伸产业链。
  以未来海洋工程和高技术船舶、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与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新一代电子信息领域需求为方向,整合省内铁产业高端制造能力满足国家急需,在中低端民用领域引导中小企业营造良好合作环境,有序规范发展。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实施意见》、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要求,陕西依托优质的煤炭资源禀赋优势,着力实施煤炭深度转化战略,加快推进榆林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在继续扩大产能优势的基础上,着力打造高端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合成气和兰炭制乙醇等下游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油品、有机化学品等深加工产业链,培育壮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化学品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工新材料。
  积极推动优势特色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具备一定资源和产业优势的重晶石、石墨、石膏、石英石、钾长石、石材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率先突破发展,带动以无机非金属矿产品为主线的产业链快速发展,形成产业发展的主体框架。支持海绵型城市用高耐候性透水蓄水材料的生产应用;鼓励和支持使用大宗城市固废和工业固废生产绿色建材产品,为陕西新材料战略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大宗废弃物提供开发利用路径。
  进一步提升超导材料、3D打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贵金属催化剂、中子吸收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特种纳米材料的技术水平和供给能力,利用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抛光材料领域的产业基础巩固扩大高端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8.5以上高世代玻璃基板、6代盖板玻璃等高性能电子玻璃、平板显示用系列化学品的研发生产水平,完成并量产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延伸陕西平板显示产业链。关注并紧跟石墨烯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前沿热点领域,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推进相关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
  以宝钛集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下属钛产业企业(西部材栏、西部超导、赛特公司)、力兴钛业为核心,积极开展行业合作共同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继续以新产品核心技术的研发为重点,保持技术优势,将优势技术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十三五”期间,保持钨、钼等难溶金属材料产业优势,努力突破镁、铝合金精深加工技术。
  到2020年,陕西省新材料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确保工业总产业值达到2200亿元,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年均增长15%左右,使新材料产业在原材料工业中的占比由19.8%提高到25%。陕西钛、锆加工材规模达到7.2万吨,占据国内市场70%以上,力争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高端钛合金产品比重占到40%,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全面建成以结构钛合金为主体、功能钛合金、钛合金精深加工、钛合金装备及应用为分支的新型产业结构体系,基本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40个关键材料的升级换代
  “目前,我们在航空航天、汽车与轨道交通耐高温及腐蚀合金、高强轻型合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虽有涉及但是差距很大。”该负责人坦言,陕西新材料还存在产业规模不大、科研投入不足、产用结合不够、省内成果转化不多、领军企业较少、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
  一方面是整个行业现在还未做到材料先行,很多时候处在等米下锅的状态;一方面是推广应用难,一些新材料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问题很突出,推广应用已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国家倡导对新材料首批应用采取保险补偿机制,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加强供需对接,激活下游行业对新材料产品的有效需求,加快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
  针对创新能力不足问题,陕西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要求重点新材料企业科技活动投入占主要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技术中心建成一批新材料工程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
  同时着力打造5个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新材料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综合性龙头企业,培育10个新材料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专业性骨干企业,建成若干主业突出、产业已配套齐全、年产值超过2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园区产业集群。
  另外确定40个重点新材料品种,实施若干示范推广应用示范,“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关键材料的升级换代。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