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登录中国工业报账号
×
邮箱/手机号
密码
验证码
下次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还没账号?
立即注册
其它登录方式
QQ登录
新浪登录
微信登录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切换账号
个人中心
我的投稿
云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头条
要闻
部委
装备
能源
化工
材料
数智
区域
文化
数据
新三农
工业文旅
中国机械
原创
财经
公司
消费
质量
汽车
会展
财金
视频
专题
人物
新营销
工业小镇
班组天地
首页 /
挺起民族工业脊梁 钢铁大国崛起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钢铁篇(上)
发表时间:2021-02-27 22:11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钢铁工业是一个国家的脊梁。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曾经指出,“中国要搞大工业,没有钢是不行的。”
作为中国工业化不可或缺的金属材料,钢铁工业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步伐息息相关,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并开始由“大”变“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真正挺起了中国民族工业的钢铁脊梁。
钢花飞舞,铁水奔流。纵观改革开放40年,中国钢铁工业结束了“以钢为纲”发展阶段,正式进入稳步快速发展阶段(1978~2000年)和加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目前,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还是全球最大的钢铁进口国和出口国,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对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宝钢在上海长江口畔打下第一根钢桩
当今世界,大国崛起无不以强大的工业为基础,钢铁工业作为新中国奋起直追发达国家的标杆,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征程,承载了几代中国人工业强国的梦想。毛泽东主席曾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要实现工业化,却发现钢铁“有锅无米”,当时中国的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年。
中国钢铁工业开始稳步快速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企业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二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极大地激发了钢铁企业的活力。
1977年,率领中国冶金考察团访问日本回国的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叶志强在考察报告中提出,“引进一些必要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把中国钢铁工业搞上去。”当年,冶金工业部提出了“建设十大钢铁基地”的目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政策方针,中国进入了一个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新阶段,结束了“全民大炼钢铁”“赶英超美”等以钢铁产量翻倍增长为指标的钢铁“大跃进”。
就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的第二天,1978年12月23日,宝钢在上海长江口畔打下第一根钢桩,成为当时中国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并且全套引进国外设备的头号工程,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决策的胜利实施。1985年9月15日,宝钢第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宝钢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表明我国不仅能够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钢铁企业,而且能够生产出具有当代国际水平的产品。此后,宝钢在邓小平同志“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教导的鼓舞下,努力实践,根据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特点,学习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与实践,闯出了一条宝钢自己的办企业道路。
改革开放使企业释放强大的内在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中国经济百废待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国钢铁工业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建设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的同时,又对一些老的大型钢铁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升级,例如鞍钢、武钢、首钢、包钢等企业。1981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科伯斯公司通过签订补偿贸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利用外方资金和技术,对鞍钢焦化总厂沥青焦车间进行改造。
1987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鞍钢、武钢、梅山钢铁、本钢、莱钢五家企业利用外资的项目建议书,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中国钢铁企业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如攀钢用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成为国内外炼铁技术上的一大创举。
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钢铁工业已经能冶炼包括各类碳素钢、合金钢、高温合金、精密合金等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并能轧制20000多个规格的钢材。1986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5000万吨。
中国非国有企业也开始涉足钢铁行业并发展迅速,比如沙钢、海鑫钢铁等。其实早在1992年前,中国钢铁企业就开始探索,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责任制,通过改革释放企业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1994年后,舞钢、本钢、太钢、重钢、天津钢管厂、大冶特钢、八一钢铁等12家企业,列入国家百家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邯郸钢铁、抚顺钢铁、天津钢铁、酒泉钢铁等57家企业,列入地方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1996年,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降本增效”成为国有企业学习的“样板”。到1998年,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试点企业均按照《公司法》实施了改组,初步明确了国家资产投资主体,理顺了出资关系,建立了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增长迅猛 亿吨钢铁壮国威
1996年,中国粗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一些报刊纷纷发表评论,赞颂“亿吨钢铁壮国威”“圆了几代人的梦”“年产亿吨,世界第一,其功巨矣,其业伟哉”等。其实,早在1989年,邓小平同志就曾讲到:“钢要到一亿到一亿二千万吨才够用。”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结构的升级等原因,中国钢铁需求增长迅猛,各地大力发展钢铁工业,中国粗钢产量在2003年、2005年、2006年分别突破了2亿吨、3亿吨和4亿吨,年增长率均保持在20%以上,中国钢产量屡次记录在世界钢铁史上。2005年,中国真正结束了依靠进口钢材满足国内需求的历史,实现了进口和出口的基本平衡。2010年,中国钢产量占了世界一半。
中国在短期内钢产量如此急速地增长,在数量上攀登了世界历史上未有的高峰,有力地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提高,钢铁工业自身实力极大增强。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这种高速增长是在结构有所调整、质量总体逐步提升、品种满足率有较大提高、包括能源在内的各种资源消耗稳步下降、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取得的。充分说明,当时中国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并不是钢铁行业自身主观意志的推动,而是客观经济发展的拉动。
中国钢铁工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2006年为例,当年中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3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二位,仅低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367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三位,仅低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宏观调控加大 企业探索“走出去”
“十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了1949~2000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中国钢铁工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为了抑制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国家对钢铁工业不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2003年11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制止钢铁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用加强政策引导、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环境监督和执法、加强土地管理、控制银行信贷等多种手段,遏制钢铁工业盲目发展的势头。2004年2月,国务院对钢铁行业进行清理整顿,全国共清理违规钢铁项目345个,淘汰在建落后炼钢能力1286万吨、落后炼铁能力1310万吨。2005年4月,国家取消了钢坯、钢锭、生铁的出口退税;5月,国家下调钢材出口退税率2个百分点,停止对铁矿石、钢坯、钢锭、生铁、废钢等产品的加工贸易;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从项目审批、土地审批、工商登记、环保等多个环节对钢铁投资进行控制;2006年,国家发改委再度发出《钢铁工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要求“十一五”期间淘汰1亿吨落后炼铁生产能力和5500万吨落后炼钢能力。
中国钢铁工业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及各部门对钢铁材料的需求、为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国逐渐走出“短缺经济”而跨入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时期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比如,中国钢铁企业在“引进来”的同时,开始探索“走出去”。首钢收购秘鲁铁矿成立了首钢秘鲁铁矿公司,从事铁矿开采;鞍钢收购了金达必金属公司12.94%的股份,成为国内钢铁行业第一家参股国外上市矿业公司的企业;宝钢与巴西淡水河谷合资成立的宝钢维多利亚钢铁项目开始启动,成为宝钢首个海外投资项目。
经过40年的发展,宝钢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齐全、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份额比重最大的钢铁企业。2016年9月,宝钢集团与武汉钢铁实施联合重组,成立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年产粗钢规模将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钢铁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
实践证明,宝钢的建设是成功的,生产是成功的,改革是成功的,经营管理同样是成功的。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宝钢建设初期高瞻远瞩的预言:“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如今,中国钢铁工业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而且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大国钢铁,壮阔波澜……
分享到:
登录
评论一下
评论
0
人参与,
0
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
0
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
确定
取消
热门文章
2024年中国工业报社“寻找中国新质生产力标杆活动”全面启动
2024-04-15 11:21
中国工业报旗下“能源与原材料工业”公众号全新上线!
2024-04-10 14:35
私域消费乱象调查:有的收钱不发货有的非法荐股
2024-03-26 09:34
万亿美元大市场 中国加速发力2027年综合实力世界领先
2024-03-26 08:58
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和稳定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
2024-03-24 14:54
如何以人工智能引领产业融合发展?要瞄准这些前沿方向
2024-03-25 10:03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