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梁华文
6月21-24日,第十三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暨第九届中国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上在重庆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展会聚焦“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主题,吸引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家企业、30多所高校参展参会。
中国西部最大的综合装备制造商重庆机电集团推出旗下的重庆军工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重庆市地方军工企业代表参展,展出内容以集团在军民融合和智能制造领域取得的成果为主,其它新兴产业为辅,参展单位以军工集团所属西计、建安和军通等三家企业为主体,集团所属智能制造、水泵、气压公司三家企业为辅。
展会现场,重庆机电集团所在的1A2T-01展台人潮挤挤,首先印入中国工业报记者眼帘的是核辐射监测站和移动式核应急箱组。
据了解,核辐射监测站就是一套环境辐射、气象监测系统,主要用来连续监测、记录环境的γ辐射水平以及气象信息,并对环境评价较重要的监测站进行空气中气溶胶和碘、雨水、大气沉降灰的采样,具备无人值守、全天候环境监测的特点。移动式核应急箱组是一个可以牵引到任何地貌环境的移动式核应急处置设施,能够为核化应急救援工作快速准确地查明有害物质性质、种类、强度(浓度)和危害范围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主要用于核化事故应急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等行动任务。
重庆军工产业集团公司战略规划部部长郑晶丽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重庆军工集团的主要产品是电子信息和相关的集成产品、核应急监测和处置产品两大方向板块。其中核领域是提供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对核辐射不光是监测,而且还要处置,如龙门洗消车等洗消类产品。
中国工业报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下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国家应急产业重点联系企业名单的通知》工信厅运行函【2018】186号通知指出,首批有30家国家应急产业重点联系企业,提供核生化事故监测产品的重庆军工集团位列其中,核应急方面全国仅2家。
重庆军工集团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以军促民,军民融合,实现了产业发展的升级转型。已形成特色鲜明、门类齐全的应急产业体系,涵盖核应急监测、应急通信与指挥、核应急处置三大类,参展展品以NBC侦察车、核应急箱组、反恐维稳指挥车、放射性污染远距离测量和机械剥离去污机器人系统、电子行业智能仓储系统、汽车冲焊件焊点自动检测设备、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以及其它产业。
中国工业报记者了解到,重庆军工集团是重庆机电集团电子信息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市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市地方国资军民融合的重要承载平台。重庆军工在落实发展国家军民融合战略上,充分利用重庆市和机电集团的现有资源,抓住重点发展,做好三个重点方向的规划。
首先是要做精做强军品。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围绕军队改革和对武器装备的新需求,发挥在传统军品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努力巩固和拓展多军兵种市场,为军队提供更好、更先进的武器装备。
其次是要推进军转民。紧跟重庆市八个行动计划之军民融合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开展军工技术成果转化,借用在指挥控制领域、通信领域、大数据、云计算、军用压缩机和水泵等方面积累的多年经验,在应急救援、核生化预警控制、公共安全、智慧医疗、卫星应用服务、高压无油润滑压缩机供气系统、CENTER堆多型水泵等方面进行军民融合和市场探索推广。
再是要培育“民参军”。与重庆机电集团旗下具有先进民用技术的企业合作,认真研究国防科工局发布的《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以及重庆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做好民品转军品的相关准备工作,积极参与相关项目的研制工作。
重庆军工集团在实施和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时,也将面对一些实际困难。如:产业发展不协调,标准、资质互认存在瓶颈;军工特需人才较为匮乏;重大项目缺乏示范支持和市场牵引。
重庆军工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蒋敬旗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道出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和市场难点所在。蒋敬旗指出,首先是在标准上,军品的标准要比民品高很多,所以价格和采用技术的可靠性有巨大差别,军工技术产品的环境适应性更强,可靠性更高。装备制造企业要接受这个标准的高度,并形成一个统一通畅的制造标准,便于实际操作。
第二个是市场价格,军工的市场规则和民品的市场规则是不一样的,需要双方进行适应性磨合。民品需要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应用的可靠性来适应军品市场的需求,军工产品也要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降低市场价格,采用适合民品环境的材料生产适应民品市场需求的产品。
目前,重庆军工集团推进的重大项目关键技术已突破、产品样机已研制成功、建设方案已成熟,但缺乏应用试点示范支持,需要快速落地并有效推广实施。如:“核生化监测预警网与应急处置服务系统”、“机场跑道异物探测系统(FOD)”等重大项目。
图为放射性污染远距离测量和机械剥离去污机器人系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