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登录中国工业报账号
×
邮箱/手机号
密码
验证码
下次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还没账号?
立即注册
其它登录方式
QQ登录
新浪登录
微信登录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切换账号
个人中心
我的投稿
云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头条
要闻
部委
装备
能源
化工
材料
数智
区域
文化
数据
新三农
工业文旅
中国机械
原创
财经
公司
消费
质量
汽车
会展
财金
视频
专题
人物
新营销
工业小镇
班组天地
首页 /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主动适应汽车新时代
发表时间:2018-06-25 21:23
分享到:
编者按
当前,全世界汽车制造商在不断加强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同时,也在全力应对汽车行业面临的各种挑战,包括科技创新带来的颠覆性变化、更严格的政府监管,以及不断开展的汽车公司间的股权并购、重组等等。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为瞩目的市场之一,作为发展最快的中国自主品牌,吉利汽车不断实现超越,正在成长为市场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品牌力量。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汽车论坛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发表了主旨演讲,对汽车工业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阐述与展望。我们期望通过李书福的思路、对策,能够带给汽车产业发展更多的启示。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李书福
在过去的20年,汽车行业所推崇的是适者生存法则,企业不遗余力地削减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削减平台数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效率低下或者缺乏基本规模的品牌逐渐消失,其中包括庞蒂亚克、大宇、罗孚、萨博、奥兹莫比尔、水星和土星等知名汽车品牌。取代他们的是拥有全新商业模式的挑战者们:从滴滴出行到优步,从Waymo到特斯拉。当然,挑战者们能否取得最后成功,真正形成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在不到一代人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市场,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涌现了一批新的品牌。这其中包括由技术创业公司成立的品牌,如蔚来汽车等。中国传统汽车企业正在奋力争夺市场份额,他们中很多都已经与外国品牌合资。中国市场上目前已经有1.85亿辆汽车,今年预计还将销售3000万辆新车。
然而,我们并不能依靠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长来抵消新入品牌和颠覆性技术在世界各地带来的挑战。中国正面临着与北美和西欧等成熟市场类似的问题。我们正在与交通拥堵和污染做斗争:中国有35个城市拥有100万辆以上的汽车,这些车辆都在有限的道路上争夺空间。法规越来越严格:中国政府规定,到2025年,低排放的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至少为20%。中国消费者同样也希望能获得类似于其他市场正在开发的更清洁、更智能化及具备互联基础设施支持的汽车产品。
中国市场的一枝独秀并不是灵丹妙药,不能解决全球汽车工业面临的问题,因而中国汽车品牌需要超越国界考虑问题。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吉利控股集团于1997年创建,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汽车集团。我们不仅重塑了国内的业务,同时也积极向海外拓展。
我们海外拓展中最广为人知的案例便是沃尔沃汽车集团的成功转型和融合。2010年我们从福特汽车手中收购了沃尔沃汽车。在沃尔沃汽车全体员工及管理层的努力下,沃尔沃汽车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海外市场也不断增长,包括在中国建设制造基地、投产和出口,形成了良好的全球协同效应。2013年,我们收购了标志性的伦敦出租车公司,后改名为伦敦电动车公司,并且在英国的新工厂形成了电动黑色出租车的产能。去年,我们入股马来西亚宝腾汽车,并全面负责运营管理,也成为英国路特斯跑车的控股股东。
2017年年底,我们收购瑞典商用车公司沃尔沃集团8.2%的股份,成为第一大持股股东,并获得15.6%的投票权。沃尔沃集团与沃尔沃汽车本属兄弟公司,于1999年分拆独立。我们最新的海外投资是收购德国戴姆勒汽车公司9.69%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戴姆勒汽车公司的创始者们在100多年前开创了人类内燃机汽车技术的先河。
但如今,内燃机汽车的未来备受质疑,新科技拥有彻底重塑行业的力量。展望未来,我们汽车行业必须思考如何协作与创新的新路径,几乎没有公司可以单打独斗。咨询公司麦肯锡最近发布的汽车行业报告表示,随着新汽车软件及其电子系统时代的来临,曾经行业固有的商业模式、客户需求以及竞争的本质正在发生剧烈的改变。
所有行业参与者都需要在这一新环境中,仔细思考并重新定位新的价值主张。
为了迎接挑战、降低各自企业的竞争风险,形成各自企业的战略主动。我们近来做出对戴姆勒和沃尔沃集团投资决策。这两家公司,像我们一样,正在斟酌如何面对颠覆性的技术和日新月异的产品挑战。我们必须在巩固硬件制造优势的前提下,发展线上数字技术解决方案。在进行这一转型的同时,我们认为,更多的公司需要协作开发未来技术和通用的系统。这些合作可以在不影响各自企业独立性的前提下,依法、合规、透明地进行市场化协同,不会改变各自公司战略自主性,更不会有卷入反垄断竞争审查的风险。
我们治理沃尔沃汽车集团的经验和心得就是保护品牌和产品的独立性。但在汽车行业里,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探索合资、合作的可能性是长期存在的。只要符合法律与规范的要求,一切互惠互利的双边、多边合作都是可以讨论的,这是市场经济的魅力,也是战略创新的一种探索。
为了确保下一代科技成果的商业可行性,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广泛联合的可能性,而不是回避现实,自我封闭。我们必须确保对新技术的研发具有相应的投资回报。新兴移动出行服务,比如曹操专车,在中国20多个城市提供电动汽车打车服务,平台运营车辆超过16000辆,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但伴随着此类服务在国际上拓展,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同样需要得到回报,而不是跟风烧钱。我们认为,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不能包治百病。
从上海到旧金山,甚至更远的地方,我们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以可持续、盈利的方式参与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必须做到在尊重品牌独立性和管理自主性的同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协同,产生规模经济,降低风险。同样,必须在保护产品差异性和尊重知识产权的同时,提升股东回报率和员工就业稳定性。
这样做并不会对各自的战略独立性构成威胁,而是这个行业百年历史变革中始终贯穿的商业现实。拿供应链来举例:50多年前,一些汽车制造商仍在制造自己的玻璃和钢材;而如今没有车企这样做。二十年前,一些公司认为需要垂直整合,提供从高档到大众化的产品组合;而如今,跨企业联盟合作也可以取得同样效果。十年前,一些国家政府认定柴油为减排的最佳燃料;而如今,它正被逐渐抛弃。
虽然我们不能过度迷信互联网思维,但必须重视互联网的未来,我们不能滥用互联网概念,但必须面对现实,抓住时代机遇,脚踏实地展开相关技术的研究,形成车载移动技术及相关数字科技的竞争优势。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商业重塑的世纪,汽车产业也无法摆脱应有的命运。平台经济是大势所趋,单打独斗只能成为平台的俘虏,谁赢得了平台,谁就赢得了未来。我认为,主宰未来汽车工业的命运在于传统汽车公司的自我觉悟,只有大家联合起来,打造自己的共享数字平台,形成线上优势,才是决胜未来的关键。
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分成三种形态,第一种是主动适应行业变化,主动改变而且具备改变能力的汽车公司。第二种是坚持传统思维,不主动改变或者想改变而不具备改变能力的汽车公司。造车新势力就是第三种汽车公司。这三种汽车公司在汽车行业同时展开竞争,最终谁能胜出,取得成功,现在下定论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的是,传统思维在汽车行业很艰难取得成功。
变革的春风正在吹遍行业内外,人们将清晰地在沃尔沃品牌下低排放车辆,以及吉利和领克最新的车型中发现其身影。我们的品牌管理者们也深知,在中国的发展,不能取代对突破性技术和服务的长期投资,两者皆不可偏废。
不仅相互尊重合作,而且彼此承认独立性,这为迎接变革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虽然风险依旧存在,但只要按照依法合规、公平透明、互利共赢的原则展开坦诚的讨论,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伟大变革及对投资者的较好回报依然可期。
分享到:
登录
评论一下
评论
0
人参与,
0
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
0
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
确定
取消
热门文章
2024年中国工业报社“寻找中国新质生产力标杆活动”全面启动
2024-04-15 11:21
中国工业报旗下“能源与原材料工业”公众号全新上线!
2024-04-10 14:35
私域消费乱象调查:有的收钱不发货有的非法荐股
2024-03-26 09:34
万亿美元大市场 中国加速发力2027年综合实力世界领先
2024-03-26 08:58
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和稳定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
2024-03-24 14:54
如何以人工智能引领产业融合发展?要瞄准这些前沿方向
2024-03-25 10:03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