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孙红
6月27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
本次论坛重点围绕动力电池与上游材料的协同发展、动力电池与整车企业的协同发展、动力电池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在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针对产业协调发展发表了主题演讲,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代表百人会发布了《锂电池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
图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
图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
青海省副省长兼省国资委主任王黎明在致辞中表示,目前锂电产业作为青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展示出青海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亮丽名片,青海省将进一步就加快推进锂资源大省向锂资源强省转变。
图为青海省副省长兼省国资委主任王黎明
动力电池现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现象
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进步支持了电动汽车整体性能和竞争力的提高。在政策和市场双驱动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市场比翼双飞。但与此同时,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也出现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现象。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了200GWh,但总体产能利用率却只有40%,市场两极分化非常明显,高端优质产能供应不足,低端产能订货不足,生产经营困难,呈现出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世霖预测,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情况可能会延续到2020年以后。
图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世霖
对此,陈清泰呼吁:中国要掌握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创造核心技术,“电池技术正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之中,它已经成为主要国家竞争力的一个焦点。这里既充满机会,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拼生产规模只是浅层次的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最重要的是掌握核心技术,而且有能力不断创造核心技术。因此电池企业必须要以全球的视野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确保始终站在世界的前沿。”
锂电池产需矛盾将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由于动力电池市场的大幅增长,锂电池生产所需的锂、钴等上游材料价格上涨迅猛,锂、钴等资源需求急剧增加。
据统计,2017年,我国动力型锂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39.1GWh,占锂电行业总体规模约50%。其中汽车动力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38GWh,占全球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的65.4%。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发展,锂电池的产销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这同时也带来对锂、钴等资源的巨大需求。
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眼前,即全球锂、钴、镍资源呈现出寡头垄断的特征。中国锂资源虽然丰富,但禀赋不佳,利用率相对较低,而镍、钴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从长期来看存在着资源安全的风险。近年来,锂、钴等上游材料的价格迅速上涨,而车企因为购置补贴的退坡需要转移成本,这就使电池企业面临着双重压力。对此,陈清泰建议道:国家应该制定中长期资源发展规划,把锂、镍、钴等作为战略资源,加强资源的勘察、评价、开采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加强市场监管,引导价格理性回归,鼓励企业在全球布局上游资源,以防上游资源垄断。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夕勇认为,一方面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突破,不断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等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挖掘新的电池材料,摆脱瓶颈制约。他预测,未来10年动力电池仍将以三元电池为主,同时向高镍和新体系电池方向发展。
陈清泰预测,从新型电池技术的布局来看,固态电池的发展值得关注。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裁高原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短期或中期内固态电池可能实现技术突破,用锂金属作为负极,提高能量密度,能够解决当前产业面临的许多问题。
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电池回收利用技术还不太成熟、收购网络不太完善、管理措施不够健全、支持政策不够到位、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尚待探索。我国应加快电池回收再利用的体系建设,从战略高度来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并制定相关的技术、安全、环保标准,鼓励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企业的发展。另外,通过示范试点及财税和非财税政策,继续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和再利用的发展,并解决废旧电池拆解、重组、测试和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动力电池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陈清泰认为,首先应提高开采技术水平,严控资源开采项目,集中力量实现资源的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开发利用。其次,从发展阶段看,最早投入市场的车载动力电池已经开始进入退役期,第一波规模化的退役即将到来,动力电池的回收和梯次利用对环境保护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性、资源再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协同发展提高全行业竞争力
目前动力电池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专家们分析,中国企业将逐步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而日韩企业也将进一步向中国市场发力,中国将成为动力电池竞争的主战场。
在论坛上,韩国SK Innovation电池事业本部长姜相焄表示,该公司正积极在华进行产能及研发投资,打造具备价格优势的电池。
陈清泰指出,未来,市场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小型、低水平的动力电池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经从2015年的大约150家降到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从企业关系来看,电池企业与整车企业已经不仅是纯粹的供需关系,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
图为浙江电咖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亮
浙江电咖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亮认为,应让动力电池生产商从前端介入与整车厂共同参与研发设计,让电池生产商充分了解主机厂的配套需求;整车企业需要抛开整车厂与供应商的固有关系,转而成为密切配合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电池技术的迭代与进化。
图为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林密
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林密指出,作为一个新兴企业,云度也在积极思考怎样应对即将到来的无补贴时代,以及在全球市场进行布局,这些都需要整车企业与电池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
在产业和企业协同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的观点是多名演讲嘉宾的一致呼声。动力电池是一个高技术新兴产业,这个领域的创新发展涉及到诸多交叉学科和产业的协同与合作,只强调动力电池单个主体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产业的需要。电池企业应该提升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通过战略合作、联盟合作和合资等多种方式与研发机构、核心材料、整车回收和梯次利用等企业进一步深度融合和协同,保障我国动力电池技术的持续进步,形成越来越强的国际竞争力,方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事项和背景介绍、专题报道链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