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挥优势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纪实

发表时间:2018-06-12 11:58
分享到:
通讯员 李勇 张毅 中国工业报记者 陈俊岐

  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的神话,传说着中医药的古老历史,中医药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又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陕西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的“五新”战略。陕西根据自身工业基础及科教、资源、区位等优势,正全力打造现代化工、汽车、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现代医药六大新支柱产业,作为医药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医药产业起着重要的作用。陕西省工信厅消费品处负责人说,到2020年,陕西力争培育产值过50亿元中药企业3至5户,过10亿元10户,单品种销售过亿元中药产品超过50个,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历史上,中华民族屡遭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功不可没,中医药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成功与失败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近期的采访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振兴陕西中医药发展,只有中医、中药、中药产业协同发展,才能“同呼吸,共命运”,实现陕西中医药产业的追赶超越。  

  中医人才缺口大 基层发展困难多  

  振兴中医药发展,中医人才的培养成为发展的第一要素。“目前青年中医从业人员少有方法论、中医系统思维等科学素养的学习,‘中医西化’的倾向日趋严重。”陕西省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杨晨光表示,中医人才的培养以中医药院校为主,虽然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的不同,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被动学习使其缺乏主动性与参与性,学生为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学习,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中医院校除了要求学生学习中医课程外,还要求学习西医类的课程,以目前四到五年的学制完成这些课程,难以保证质量,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医不精、西医不通”,有些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存在浅化、西化和异化。  

  “中医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不足,从感冒发烧的小病到肿瘤治疗等的大病,中医在各个方面从头到尾都可以治疗。”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处副处长赵文告诉记者,比如面瘫,嘴斜眼歪,西医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中医治上一两个疗程就能校正过来,中医有些特殊疗法,西医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人才老龄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低,中医药人才尤其是骨干人才缺乏,具有传承与创新的‘名中医’数量更少。”赵文说,陕西现有国医大师3人、省级名中医107名、市级名中医220名,这批高端人才是构成陕西中医服务的一个主力军。现在中医的发展困难主要在基层,由于“重西轻中”、中医人员改行等多重原因,导致各级医疗机构中中医人员占比较低,特别是村级卫生室从事中医工作人员,多数是传承或自学,接受中医系统培训的机会较少,导致中医治疗效果参差不齐,一些偏远地区,基层乡镇卫生院,基本没有中医。市级层面仅西安、宝鸡、铜川3个市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渭南等6个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仅设立了中医科,绝大部分县区既无机构也无人员,陕西中医药机构和医疗床位数每年都在以90%以上的增长率增长,而人员的增长率却只有40%,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据了解,中省累计投入66.94亿元,加强陕西中医服务体系建设。该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了规范的中医科、中药房(80%建有中医馆),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支持医药技术改造项目104个,截止2017年底,陕西现有中医医院170所,中医医院总床位数3.08万张,中医药从业人员总数3.85万人,中医类医院诊疗量1361万人次,占陕西省医院总诊疗量的15.88%。  

  中药种类与蕴藏量多 市场效益不明显  

  再好的中医,没有好的药材去做支撑,也会步履维艰。陕西作为十三朝古都,地处中国内陆腹地,中医药文化有着几千年基础和沉淀,孕育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自古以来素有“秦地无闲草”的美誉,中药资源种类与蕴藏居全国前列,孕育出扁鹊、孙思邈等世代名医。  

  目前,陕西全省有药用植物、动物及矿物等中药资源共计4700余种,其中植物药3291种(约占全国药材种类的30%以上),优质地道药材32种,大宗药材400余种,人工种植面积超过400万亩,规模列全国第五位。丹参、山茱萸、绞股蓝等7个品种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商洛丹参等24个中药材及药食两用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凤县林麝、绥德县全蝎在全国野生产量居前列。 

  “陕西林地面积宽广,发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致使陕西中药材产业发展迟缓。”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唐周怀表示,陕西中药材种植多在山地林区,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信息不灵,盲目发展,“药贱伤农”“药多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种植户难以实现稳定收入。多年来,陕西省林地中药材种植和发展,未能做到科学的区域布局,致使野生资源破坏严重,资源再生能力降低,可持持续发展利用不足。未能建立种苗、种植、产地加工、商品规格等级等标准体系,从而导致品牌优势不强,市场经济收益不明显,中药材林下种植企业为数不多,专业合作社组织少且带动力弱,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效应。  

  中药龙头企业少 大而不强  

  陕西虽是医药大省,医药资源丰富,但陕西不是医药强省。“陕西中药产业还存在观念意识落后、企业规模小、人才资金缺乏、创新能力差、管理水平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升级。”陕西省工信厅消费品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陕西从事中药材加工和饮品炮制的企业160余家,拥有药品批准文号400余种,虽然中医药资源丰富,但龙头企业少,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大部分地区缺乏中药材种植专业技术人才,一些刚刚起步的农户无法得到技术扶持,种植方法停留原始阶段。存在仿制产品多、创新产品少,低水平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产品多、独家产品少的“三多三少”现象,难以利用市场力量带动产业发展。  

  “‘好药救人,坏药害命’,药品是特殊商品。”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院长刘海静表示,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是中医临床安全有效的根本保证。2013至2017年,全国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抽验合格率从65.65%上升为84.84%,质量稳中向好,恶意制假、非法染色增重的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但陕西中医药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中药材种植时重产量、轻质量,滥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如“壮根灵”的问题时有发生,片面追求产量,忽略了中药材的药品属性,中药材在初加工及流通过程中的掺假制假,资本的进入造成垄断,因囤积居奇,药材被按价格掺伪掺重,再流入市场,部分中药企业擅自更改生产工艺、使用掺假制假原料、非法添加染色化学成分等造成的质量问题,影响了陕西中药材质量声誉。  

  振兴中医药发展,如何让传统医药真正用起来、活起来?近年来,为破解中医药发展难题,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和《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随着医药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产业不断升级,陕西中药产业经济效益日益突显,2017年,陕西医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69.01亿元,其中中药产业产值接近400亿元,同比增长15.6%,较2011年增长了3.18倍,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7.8亿元、利润总额68.3亿元。

  调结构、提质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依托丰富的中药资源,中药产业已成为陕西医药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陕西中医药振兴发展,陕西省工信厅先后制定出台了《陕西省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陕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促进我省医药优势产品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成立了工作协调机制,设立了50亿元规模的医药产业发展基金和《我省医药优势产品目录》,全力推进医药产业。  

  近几年,通过提升产业技术装备、促进新药研发、引进和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以及培育医药优势品种,陕西医药产业取得持续较快发展。2017年,陕西步长年产值过30亿元,必康集团及东泰制药等2户企业年产值过20亿元,33个中成药产品年销售额过亿元,其中,步长脑心通胶囊(中成药)单品种年销售额过20亿元,东泰华蟾素胶囊(中成药)过10亿元,世纪盛康肾康注射液(中成药)、盘龙盘龙七片(中成药)过5亿元。陕西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会协同相关部门,依托步长、必康、幸福等骨干企业,重点建设步长杨凌制药生产基地(一期)、必康山阳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库暨大数据交易平台、幸福草堂现代药品生产线等10个重大项目,围绕丹参、天麻、黄精等陕西道地中药材,建设规范化原料供应基地,将脑心通胶囊、生血宝合剂等大品种打造全国中药知名品牌,培育强力定眩片、四季抗病毒合剂等中成药优势产品和潜力品种,开展中药饮片炮制工艺设备研究,制定和完善道地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标准,不断做大中药产业规模。  

  “振兴‘秦药’品牌,做强秦药产业,既是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抓手。”陕西医药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西乾说,振兴“秦药”品牌,要健全机构,打好秦药发展的基础,制定陕西中药材区域生产规划,把中药材种养殖与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把中药材种养殖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实现中药材初级产品生产的社会效益最大化。要重点研发针对重大疾病的现代中药、生物技术等药物,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对陕西重点中药名优品种,进行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创制一批疗效明显、质量可控、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地方名药,打造“秦药”大品牌。  

  开辟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新路径  

  “陕西的中医药近几年来有发展、有进步、有亮点。”陕西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主任龚汉江表示,加快中医药振兴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宽、制约因素多,陕西中医药事业虽有发展,但是总体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面临诸多问题和巨大挑战,没有发挥出与陕西中医药资源相适应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应大胆创新实现中药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养老、体育、医疗、健康等紧密结合,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  

  中医药在实践层面强调了养生治未病,并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养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各地养老机构规模、服务水平及设施都有了显著提高。“近年来兴起的中医药养老旅游产业,更是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机结合,是求新、求知、求乐的综合体验。”渭南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常伟表示,目前,国家对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做出了规划,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开辟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新路径,将康复、养生、旅游等和中医药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康养产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加强了中医传承。  

  2011年,铜川市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成为经国务院批准保留的陕西省3个节庆活动之一。以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为支点,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已成为铜川城市转型的支点和突破口,“一代药王故里千年养生福地”成了铜川形象的“新名片”,铜川也成为陕西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15家“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普及中医知识扩大中医药影响  

  “中医与西医理论最大的不同就是系统、辨证、经验性强。”杨晨光表示,名中医的成长需要有大量的病人做后盾,只有多临床、反复临床、勤实践,才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中医思维能力。中医“师徒授受”和“家传”的教育方式,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推动作用十分明显,名医带高徒,随师侍诊,口传心授。因此,中医人才培养应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坚持在院校教育的大框架下,结合师承教育,营造中医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外在环境,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各级医疗机构要为年青医师多安排跟师侍诊或独立诊疗的时间,使年青医师有机会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接触中医是个缓慢的过程,这几年通过国家和各省市县的不断的宣传和努力,这种情况已经逐步在扭转。”赵文说,现在信中医的人也多了,中医门诊中住院量已由过去的百分之几达到了15%。去年10月份,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论坛上,陕西已经启动中医药文化,推进健康文化行动,通过中药文化和科普知识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普及中药的文化知识,每年组织三次义诊到各个市县,扩大中医的影响,现场给群众看病,展示中医治疗效果。2017年国家出台了《中医药法》,陕西作为一带一路的起点,振兴陕西中医药发展也迎来了重大机遇,不仅是国内,陕西目前在国外已经建有四个中医诊疗中心,下一步,他们将会协同有关部门,推动陕西中医药实现走出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明确指出“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中医药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系统部署,明确了新形势下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为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召唤新作为,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医药发展也迎来了巨大机遇,振兴中医药发展,也必将为建设健康中国、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谱写新的篇章。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