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中国质协三十八年卓越征程
中国质协三十八年发展历程,是伴随着全面质量管理在新中国质量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三十八年,从某种意义上说,亦是中国现代质量管理从蛮荒,到变革,再到先进并接轨国际最前沿的三十八年。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其根本目的是通过顾客满意实现组织的长期成功,增进组织全体成员及全社会的利益。近年来企业界广泛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都是全面质量管理中的方法论。可以说,全面质量管理的引入,是中国质量管理变革的一个历史节点。
1979年8月31日,原国家经委宣布成立中国质量管理协会(2001年更名为中国质量协会,简称中国质协),由国家经委主管,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自成立之日起,中国质协与全面质量管理即与中国质量事业发展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同行共进。
1980年,国家经委颁布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地位以及作用。1980-1985年间,为了普及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教育,中国质协联合中央电视台等机构举办了6期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据统计,受教育人次达2000万之众。在政府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与中国质协的大力推动下,全面质量管理为国人打开了审视质量管理的崭新窗口,为质量管理的路径和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全国质量奖评审标准为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该准则的实质就是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化、条理化与具体化。在这个过程中,根据企业实践,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以中国质协为代表的国内质量专业组织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修改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持续为其注入新的内涵。中国质协的努力不仅为国内企业导入与实施卓越绩效模式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美国国家质量奖计划主任哈里·赫兹(Harry S. Hertz)先生针对卓越绩效准则中文版,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它始终力图体现‘被证明行之有效的那些前沿的管理惯行’”。
在中国质协的推动下,以卓越绩效模式为抓手,促进组织、行业,乃至区域的质量发展渐成风尚,各地方、行业陆续参照全国质量奖模式,设立了类似质量奖项,这对于全面推动我国质量管理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而言,意义深远。
在中国质协的倡导支持下,全国各地区、部门和行业组建了质量协会,形成协同互动的全国质协系统,凝心聚力,共同推进我国质量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各地区、各行业质协在中质协的指导下做了许多工作。每年开展的质量月活动有声有色,企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也更加深入普及,宣传质量管理,严格质量管理,推动质量管理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0年,在全国质协秘书长工作会议上,中国企业联合会名誉会长、中国质量协会名誉会长袁宝华如是说。
全国质量奖:十七年春华秋实
2017年,中国质量协会开展全国质量奖评审活动进入第17个年头。经过17年的长期坚持与不懈努力,全国质量奖评审活动更加科学、规范、严谨,成为与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日本戴明奖、欧洲EFQM卓越奖齐名的国家级、全国性质量奖项。
时值2017,全国质量奖评奖呈现出更加新鲜的气象。
一是质量奖评审加大了对服务行业参评企业的扶持力度。目前,服务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16年,服务业在GDP中占比已经跃升为51.6%,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但是与之相对的现实状况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突出,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迫切需要下大气力全面提高质量。在此宏观背景下,2017年全国质量奖评审加大对服务业参评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帮助服务行业企业组织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理,提质降本增效。二是评审程序及评审过程更加科学、规范,管理监督更加严格、有效,覆盖地区、行业、领域更加广泛。目前,全国已有包括香港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各类组织参与全国质量奖申报,覆盖国民经济13个行业门类、55个行业大类。全国累计已有142家组织获得这项我国质量领域的崇高荣誉,其中9家组织两度获奖;青藏铁路、三峡枢纽工程、神舟九号、天宫一号、三代核电(ACP1000)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研制等21个项目荣获卓越项目奖。
2017年,中国质协以“创新驱动——迈入质量时代”为主题,继续推动全国质量奖工作深入开展。今年,共有来自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组织申报全国质量奖,覆盖国民经济30个行业大类;同时,还有涉及核工业、石油化工、节能环保与资源利用等过个类型的项目申报全国质量奖卓越项目奖。经过严格的评审,今年共评选出13家组织荣获第十七届全国质量奖组织奖,5个项目获全国质量奖卓越项目奖。这些获奖组织和项目,通过践行卓越绩效模式,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走出一条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项目提质增效的道路,为各类组织树立了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标杆,对推动实施卓越绩效模式起到了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
全球质量治理体系,在路上
中国质协在推动全面质量管理继续向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还尤其注重国际化发展。例如,全国质量奖运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作为评审标准,在卓越绩效模式这一全球成功组织通用的沟通平台上,实现中国质量管理与国际质量管理的直接对话。自2014年起,全国质量奖评审活动广泛地与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委员会、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EFQM)等国际质量组织展开交流对话,通过学习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了解,全国质量奖评审活动也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认可。在诸多国际知名质量组织的大力推荐下,中国质协已成为全球卓越绩效委员会的第11个正式成员,享有完全成员权利,有效提升了我国的国际质量话语权。
但是,中国国内专业质量组织的目标并不仅仅停留在沟通、对话以及交流的层面上。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历史的车轮碾进了全球质量发展高度融合与协作的时代。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强调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是立足于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已经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同时,也是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对于全球包括质量事业在内的诸多事业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正所谓,质量无国界。
如中国质量协会会长贾福兴所言:“技术国际化、标准国际化、管理思路国际化、管理水平国际化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帮助中国追赶国际、接轨国际、对话国际,甚至领跑国际,建设质量强国,中国需要来自国际的力量支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与此同时,世界质量事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来自中国质量工作的宝贵经验:世界好,中国好;中国好,世界才能更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中国本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中国提升质量国家战略的实施,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促进社会发展繁荣的重要力量,中国质量事业未来深入持续发展,必须立足本土,着眼全球。
基于此,中国质协提出:用全球质量治理的视野、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寻求全球质量发展的最佳方案,即中国质协倡导打造以“互学、互帮、互促、共进”为原则的,覆盖中国乃至全球的质量治理体系。该方案主张整合全球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推动全球质量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科学化、前瞻化。该方案的本质,是在世界各国、企业组织、专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以“质量互认”为基础,加强针对性研究、促进共建共享,以多渠道传播为推动力,凝聚国际共识、不断探索质量管理创新实践,总结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建立起质量管理全球性多边合作机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