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类大大小小科技园区林林总总,数不胜数。但许多园区参与国际竞争和可持续优化发展等方面日式渐微。怎样走出同质化竞争的发展困境?日前,江苏南京率先出台了《南京市科技园区整合设立工作方案》。按照“一区多园”布局,各区域原则上分别整合或设立一个高新园区,各园区统领辖区内相关科技园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集聚区,实施统一支持政策、统一园区品牌、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考核体系。并按照各区明确的主导产业方向,突出高新园区主导产业,坚持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主导产业集聚度高,一般不低于60%。用三种方式整合设立15个高新园区。
更名设立1个高新园区
据南京市科委主任张新年介绍,此次整合前,南京有3个国家高新区,4个省级高新区(溧水白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导产业是现代农业,不属于这次整合的范围),以及一批科创载体。此次园区整合,新设立的高新园区只有7个市级高新区,再加上一个更名的南京江宁高新区,共计8个市级高新园区。这样每个区都有创新载体,便于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创新资源就地转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新设立的几个市级高新园区位于主城区,有别于郊区的高新园区,它们交通便利,配套条件较好,可以为高端人才等提供就近便利的技术成果转化,孵化更多的高新中小微企业,实现产城高度融合。
比如,更名设立的一个江宁高新园区,将南京江宁高新园更名为南京江宁高新区并牵头,整合形成大学城、滨江、未来科技城三个片区共9个子园,含高端装备智造产业园、南京生命科技小镇、服务业集聚区、南京理工大学军民融合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通讯产业园、未来科技城核心区、未来科技城总部基地研发园。由南京江宁高新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南京江宁高新园科技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园区科技投融资平台,产业方向为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和科技服务业。
整合7个高新园区
据介绍,南京目前各级各类园区数量比较多、运行质量不高、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创新发展。比如江宁经济开发区内,有大大小小15个科创载体,这次整合,就是按照“一区多园”发展思路,最大限度整合科技园区资源,从知识创造、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参与国际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打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集聚区,推进科研成果落地和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每个高新园区产业定位各不相同:
如南京的江北新区,由南京高新区牵头,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为其核心区,产业方向为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和科技服务业;玄武区:由江苏南京徐庄高新区牵头,产业方向为软件信息、医药健康和科技服务业;秦淮区:由南京白下高新园牵头,产业方向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智能制造;高淳区:由江苏高淳高新区牵头,产业方向为医疗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南京经开区:由新港高新园牵头,产业方向为光电显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江宁经开区:由江宁经开区高新园牵头,产业方向为新能源、智能汽车和科技服务业;麒麟科创园(市属区管):由江苏麒麟高新区牵头,产业方向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业。
新设立7个高新园区
如南京的建邺区设立的南京新城高新区,产业方向为新一代智能、金融和科技服务业;鼓楼区:设立南京鼓楼高新区(与鼓楼国家大学科技园合署)并牵头,产业方向为软件互联网、金融和科技服务业;雨花台区:设立南京雨花台高新区(与中国·南京软件谷合署)并牵头,产业方向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及科技服务业;栖霞区:设立南京栖霞高新区并牵头,产业方向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生命健康和科技服务业;浦口区:设立南京浦口高新区并牵头,产业方向为人工智能、文化创意;六合区:设立南京六合高新区并牵头,产业方向为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溧水区:设立南京溧水高新区并牵头,产业方向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
记者点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南京因时而动、因势利导,加大对既有产业体系和产业园区的调整力度,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南京此次出台的方案,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九大的精神和要求,呼应了全市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一重要举措的核心立意,就是要通过主动调整,把主导产业做得更强、把科技园区做得更优,切实增强南京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为此,“方案”明确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比如,经过重新梳理,提出对各区现有科技园区进行全面整合,各区(包括江北新区)分别整合或设立一个高新园区,集聚整合现有各类科创载体;要求一个园区重点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实现各区、各园区错位竞争和发展等。这些举措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了明确的政策导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