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结构、转方式要在“加快”上下功夫

作者: 曹雅丽 发表时间:2018-05-15 10:34
分享到:
    题记: 
    充分认识加快转变方式的紧迫性,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
                                            ——李毅中

  编者按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中央政府取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实践。在2月份中央举办的省部级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研讨班上,中央领导同志作了深刻阐述和明确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形势、任务,梳理归纳了八个热点问题,涵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在工业经济领域调整产业结构最重要的措施、路径与方法等。对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深化对中央整体思路和重大举措的认识,了解加快转变方式的紧迫性,明确其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并积极指导当前工作,都有重要作用。根据李部长报告中的八个热点问题,结合学习领会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本报推出八篇系列述评。今天刊出系列述评第一篇,敬请读者关注。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排在今年重点抓好的八项工作第二位,足见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部机关处以上干部及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大会上强调:“调结构、转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关键在于加快。拖得越久,代价越大,回旋空间越小,道路越艰难。”
  
原因之一,金融危机实质上冲击的是发展方式
  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来源于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与发展进程的清醒认识——“金融危机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一是过度依赖国外市场不可持续。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0%,去年达到46%。“高度的外贸依存往往蕴含着高度的风险。”李毅中指出,一旦外部需求急剧下滑,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必然失去平衡,此次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是外延性、粗放型模式不可持续。过去的一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和政策支撑;倘若政策退出,经济增速就会“掉下来”。尤其是,我国钢、煤、水泥、油产量已分别占到全球的46%、35%、45%、10%,每年工业的排放约达47亿吨二氧化碳。这种过度依赖物质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中国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因此工业经济的调整转型尤为重要。从主要工业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调结构、转方式更加迫在眉睫。
  以钢铁行业为例,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增产减收”成为我国钢铁工业经济运行的真实写照。根据中钢协统计,去年中钢协旗下6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钢产量同比增长11.27%,但销售收入和利润却同比下降10.14%和33.64%。由此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市场需求的冲击,实质是对钢铁行业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摆脱“增产减收”的尴尬,根治自身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发展方式粗放以及产能过剩等行业顽疾,钢铁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已经箭在弦上。
 
 原因之二,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内生动力不足
  2009年,在国民经济8.7%的增速中,投资和消费分别贡献了8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而净出口的贡献为-3.98。事实上,投资、消费的贡献与大规模投入和有效的宏观政策密不可分。
  例如,钢材市场。由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所需的螺纹钢、线材等产品需求猛增,去年我国小型钢企的效益总体好于大型钢企。
  再如,汽车市场。在全球其他国家汽车行业一片萧条的情况下,受益于中央政府汽车下乡、低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的强力拉动,去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1379万辆,同比增长43%。
  但是,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政策效应的递减,国民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将逐渐显现。因此,在最近一段时间,保增长的任务还是很重的,惠民生是目标,但是要更加注意调整结构和转变方式,否则经济不可能实现持续增长。 
  
原因之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将成为世界潮流
  时下,世界各国经济正在积极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危机中受创企业的调整恢复需要时间,新增长点的培育还有待时日,短期内国际需求不可能明显增加。据预测,今后一段时期,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低速增长期,今年或将增长3%,远低于2002~2007年间世界经济4.4%的平均增速。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发达经济体重拾实体经济发展思路,纷纷开始谋划自身经济社会的深度调整,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发展战略和理念,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积极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面对后危机时代新的制约、威胁和挑战,中国提出的理念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唯有摒弃粗放型增长模式,着力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中国经济才能在率先“复苏”后,继续走在下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前列。
 
 原因之四,国内收入分配结构性问题突显
  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153元,城乡收入比拉大到3.3∶1,并且不同行业、个人的贫富状况也在进一步分化。
  众所周知,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主要指标。一国基尼系数小于0.2是高度平等社会,在0.2到0.4之间是低度不平等社会,超过0.4则是高度不平等社会。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28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大幅超过国际警戒线,而且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将引发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经济发展也会停滞不前。”而国民收入分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将影响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
  综上所述,加快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借用李毅中的话说,如果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将无法有效应对国际形势挑战,也无法有效解决自身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核心提要
  ◆金融危机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调结构、转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关键在于加快。
  ◆如果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将无法有效应对国际形势挑战,也无法有效解决自身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拖得越久,代价越大,回旋空间越小,道路越艰难。

作者:曹雅丽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