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本市场反应较为积极 汽车工业有能力应对开放挑战

发表时间:2018-04-27 18:17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杨明

  

  日前,鉴于汽车行业已经具备开放基础,我国决定将加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同时,主动扩大进口,相当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

  对此,4月16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杜芳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必过分担心政策的影响,现在的中国汽车企业完全有能力应对未来更加开放的市场挑战。

  “我们要充分肯定国家制定的汽车产业政策方向。对于中国的汽车工业而言,放宽限制、降低关税,这些举措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长远来看具有极强的正面意义,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据4月17日国家发改委消息,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5年过渡期后,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而在今年,相关部门将会首先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

  
提升车企竞争力是政策根本核心

  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晚、底子薄。在计划经济时期,行业的发展重心是满足运输的需要,产品以载重汽车为主,那时的人们很难想象有一天汽车会进入家庭。从时间上来看,中国汽车工业开放发展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主要初衷就是要改善和解决“缺轻少重”、产量低等产业发展问题。

  “从这些年来汽车工业所取得的成绩看,改革开放、合资办企是对的,闭门造车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慢慢被市场竞争挤垮。”杜芳慈说道。

  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产销市场,年产销量接近3000万辆。此外,作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去年产销量超过80万辆,预计2020年有望实现年产200万辆,保有量达到500万辆。

  杜芳慈指出,目前没有一个国家市场活跃程度可以超过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深入和加快,世界所有重要汽车品牌都能够在中国的市场上找得到,竞争激烈程度日趋白热化,但仅管如此,中国的自主汽车品牌仍能够发展壮大起来,这离不开我们汽车产业政策,更离不开改革开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放宽汽车外资股比限制,符合中国市场增长需求,尽管中国的汽车产业还有不足,但是持续的放开,并不会产生负面影响。”杜芳慈说,“现在,只有整车企业才会有面对股比放开的问题。更多的零配件配套企业早就放开了。”

  过去几十年,中国汽车产业虽然迅猛发展,但自主生产的车型仍以中低端车型为主,技术研发和品牌效应有待提升。

  中国现行的50∶50的合资股比限定已经施行了20余年,其重要的目的是能够支持中国的汽车工业的发展,使本土企业能够掌握企业发展的主导权,所以从政策制定上,开放一直是较为明显的趋势和方向,而提高本土企业的竞争能力则是政策的根本核心。

  
汽车业亟待顺应开放发展的需要

  “我认为,放宽股比限制以后,外资企业也未必会占据较大份额。首先,这需要合资双方共同表决。其次,中国已经是高度竞争市场,外资也会权衡比较,增资扩比的风险。很多企业缺少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所以短期内不会贸然大幅度增加占股比例。”杜芳慈说道。“这些年来,一些外资在合资企业上,由于比例不大,所以引起新技术、新产品的动力和意愿也不强烈。这不利于提升合资企业技术水平,以及竞争能力的提高。”对于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也是不利的。

  从2017年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已经不难看出,未来将完善内外资投资管理制度,有序放开汽车合资企业股比限制等。这将会是一种新常态,保持持续开放的姿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近日,财政部也表态将会抓紧提出汽车进口降税具体方案,争取早日实施。其目的还是要推动中国汽车市场走向全球化。

  实际上,中国汽车进口关税曾历经多次下调。从原来的220%一直下调至25%。随着中国汽车进口关税的持续下降,中国进口汽车数量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汽车进口数量仅7万多辆。2017年,中国汽车进口量达到121.6万辆,同比增长16.8%。

  杜芳慈认为,目前进口汽车在我国并不占据主要份额,只起到弥补小众市场的作用,不会冲击现有的汽车市场格局。“现在,中国产品种类已经非常多了,小众汽车本来就卖的少,生产成本也高,这样还不如进口。对于市场来说,这既有利于产品种类的丰富,也有利于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所以,降低汽车进口关税是一件好事”。

  近期,资本市场对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以及扩大进口的反应还是较为积极。市场观点较为一致,还是认为降低关税水平并放宽外资投资限制,在中长期有助于倒逼中国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步伐,激发产业创新活力,有利于推动汽车工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世界范围内产业协调良性促进和发展。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