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的“造车梦”。
“ 作为控股4家上市公司、参股4家上市公司的万向,确实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向电动车砸钱,但能不能砸出漂亮的水花却充满不确定性。到目前为止,万向只有改装车资质,仍未获得轿车生产资质。
上周,国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万向集团(以下简称万向)董事长鲁冠球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放出豪言:“会把万向挣到的每一分收入都用来制造电动车,直到成功,或者万向崩盘为止。”
这种全力以赴的造车精神不只有豪言状语,也有行动相伴。今年3月,万向以高出原价近6倍的价格(1.49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科汽车公司(以下简称菲斯科)。
这是万向继去年收购美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后,再次成功收购美国新能源企业。万向对这一收购十分看重,在其官网发表声明,“这将进一步加强万向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乘用车领域的研发制造能力,标志着万向全面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圈。”
万向总裁鲁伟鼎对这一收购期望颇高。在4月举行的中国汽车论坛闭门峰会上,他表示,菲斯科的意义在国内被低估,“在美国,菲斯科比特斯拉的呼声要高”。
作为控股4家上市公司、参股4家上市公司的万向,确实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电动车上“烧钱”。但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万向只有改装车资质,仍未获得轿车生产资质,收购菲斯科之后,也只能先在美国发展。鲁冠球也透露,万向正在集中精力在美国生产,未来将在中国获得制造电动车的许可。
造车梦未圆 初心誓不改
从把一个生产农业机械的小作坊,做到中国第一个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供零部件的OEM(即原始设备制造商),成为民营企业的领军者,万向的掌门人鲁冠球似乎“功成名就”。然而,这位近70岁的老人仍有梦未圆———他的梦想是有朝一日看到万向制造的汽车。
实际上,早在1999年,万向就筹建了电动汽车项目组,开始研发动力锂电池。在2000年4月,万向董事局做出发展纯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规划,即“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整体发展。
2002年,万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电机及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相继研发成功,第一辆电动轿车、电动公交车也随之研制出来。2004年开始,万向纯电动公交车在杭州环西湖旅游线路投入示范运行。自2008年以来,万向先后有纯电动电力服务车、电力工程车等4款车型通过国家车辆产品公告试验,正式获准上牌。
不过,由于没有整车制造资质,万向的纯电动汽车一直处在“准实验”阶段,不仅数量不多,运行范围也局限于萧山、杭州等区域。
2013年10月,鲁冠球的造车梦想向前进了一大步。当时,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出现在工信部发布的第254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车辆生产企业名单中。遗憾的是,这一资质属于改装车生产资质,离万向真正想做的电动汽车尚有较远距离。
但这并未动摇鲁冠球的造车初心。在国内外的车企并购案中,时不时传出万向参与的消息,高价在美竞购菲斯科便是最好的证明。鲁冠球有一句话也多次被媒体引用:“倘若我这辈子造不了车,我的儿子将接替。如果他也不行,我的孙子将继续完成。”
投资大手笔 缘有“万向群”
即使未获得中国国内的乘用车生产资质,万向对电动车的投入也毫不手软。
2009年4月,万向大手笔投资13.65亿元,建设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车用动力电池制造基地。2010年5月,万向与美国Ener1公司合资,首期投资3亿多美元,在杭州建立全自动化的电芯及电池系统生产基地。2012年2月,与美国史密斯电动车公司签订协议建立合资子公司,计划投资1亿美元生产电动商用车和校车。2013年1月,万向集团以2.57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美国最大的新能源电池制造商A123公司。
加上收购菲斯科的1.492亿美元,初略计算,万向5年间在电动汽车方面的投资接近10亿美元,不管从国内还是全球看,这些都属于“大手笔”的投资。万向持续不断的投资从哪里来?答案似乎可以从万向控股、参股的企业群中找到答案。
创建于1969年的万向,2012年实现营收1165亿元,创利76亿元,出口创汇26亿美元。在国内,万向控股着四个上市公司,除了主营业务为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销售的上市公司万向钱潮(000559)外,还有万向德农(原名华冠科技,600371)、承德露露(000848)、顺发恒业(原名兰宝信息,000631.SZ)3家公司。
从2013年年报来看,除了旗下万向德农亏损3539万元之外,其余3家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具体来看,万向钱潮实现营业收入92.6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1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4.90%、14.96%;承德露露实现营业收入26.33亿元,同比增长23.1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4亿元,同比增长50.13%;顺发恒业实现营收28.0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2%、4.39%。
除上述4家“嫡系”上市公司外,万向做为第二大股东的上市公司还有4家,包括中色股份(000758)、航民股份(600987)、兔宝宝(002043)和广汽集团(601238),这4家企业的2013年净利润分别达到8186万元、4.11亿元、2317万元和26.69亿元。
市场难预料 或错失良机
万向有足够的钱砸向电动车,但能不能砸出漂亮的水花却充满不确定性。
在美国本土市场,万向要继续向菲斯科输血,以确保工厂复工、后续产品跟进和技术提升——目前菲斯克旗下只有一款混动车型Karma,并已停产多时。
根据此前披露的万向对菲斯科的《复兴方案》,鲁冠球计划在今年4月恢复菲斯克芬兰代工厂的生产,之后逐渐将生产从芬兰转移到合作伙伴VL汽车在美国密歇根的工厂。同时,还会立刻向现有菲斯克车主提供售后支持和维修服务,恢复消费者对菲斯克品牌的信心以及重新建立菲斯克的全球销售网络。此外,万向还将投入资金用于设计和开发菲斯科第二代车型GENⅡ;开发新型电池、动力总成和插电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取代量子燃油系统公司的Q-drive驱动系统;建立通用的汽车设计平台,迅速推出SUV、VAN、卡车、跑车等后续车型。
但这一《复兴方案》能否在短期内奏效,达到在美国本土年销售1000辆Karma的目标,恐怕不那么容易———对内,菲斯科核心技术被供应商(如量子燃油)掌控,要开发全新的关键技术尚需较长周期;对外,又面临着同为豪华跑车定位的特斯拉的市场竞争。
而在中国国内,专家预测今年已进入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元年,特斯拉已在此风生水起,宝马i3、i8等产品也已准备好。假设等几年后《复兴方案》落地,菲斯克推出新产品再进入中国市场,可能已经错失了不少机会。
至于把菲斯克在整车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拿到中国来,反哺“万向牌”电动汽车的研发制造,更显遥不可及。且不说两个公司之间技术与知识产权共享所需的时间,单说万向的轿车生产资质,就是个大问题。
除了核心技术,更重要的是,汽车制造本身也颇具技术含量,如何做好整车匹配、品质管理、供应商整合、品牌营销等,对零部件制造商万向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这一挑战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投资、砸钱来完成,只有靠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来获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