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创新,美好汽车生活,是今年上海车展的主题。
在今年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提出,实现中国梦,让中国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我国的汽车产业为国民经济贡献了12%的就业、13%的税收和10%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作为支柱产业,我们如何才能让国人真正实现汽车梦,让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共享出彩机会呢?本期,本报将从政策、技术、生活三个维度,全面呈现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催生出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探讨汽车产业如何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4月21日,第十五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车展)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汽车会展经济,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汽车展会已经不能是简单地关注产品,而应该更多地寻求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共生之道。
汽车快速发展催生多种问题
最近几天,北方天气转暖,天气晴好,天津河西区的罗先生一家心情十分高兴。经过几个月时间的酝酿,罗先生准备购买一辆私家车。憧憬着未来的有车生活,家里人都准备好了迎接这个新成员。今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实现中国梦,让中国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对天津的罗先生来说,第一次拥有汽车将给他的家庭带来很大的满足感,买车也是他人生出彩的一次机会。但是,一则消息打乱了他的计划:天津可能在今年“五一”对汽车实行限购。
汽车限购影响的不只是罗先生一家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限购行列。此外,汽车的快速普及也带来雾霾、停车难、交通文明等一系列问题。汽车的发展已经开始从行业问题,变为社会问题。
正如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所说:“汽车社会来得太快,我们严重准备不足。”今年初,席卷北方很多城市的雾霾天气让这种不足暴露得愈发彻底。原本产业链长、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巨大的汽车产业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指责。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的提高,汽车未来几年将加速进入普通家庭,汽车给环境、资源、交通带来的压力将急剧攀升。2005年,我国进口的原油中有30%被汽车消耗,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变为50%,而且这一数字还在升高。截至2012年6月,北京市共有登记机动车510万辆,而停车泊位数却仅有250万个左右。数目庞大的机动车保有量不仅给道路交通带来一系列挑战,同时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根据中国科学院的调查,2012年北京市人均正常上班出行需要38分钟,实际人均上班出行用时52分钟,因交通拥堵人均上班出行多耗时14分钟,中国15个最大城市每天因交通拥堵共浪费20亿元人民币,一年就浪费7000多亿元人民币。
汽车工业的发展得益于经济的发展,也给经济带来了活力,但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处理好它与环境、交通、安全等问题,汽车产业才能够从社会、经济发展中共享出彩机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说:“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研究汽车社会就必须跳出汽车产业,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汽车如何融入社会。”
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汽车融入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是内部发展问题,一个是外部环境问题。
节能、环保是目前影响汽车发展的头等技术问题,也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汽车行业的永恒主题。它的实现,需要汽车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在第十五届上海车展期间,很多汽车企业将展示他们的节能、环保技术和理念。比如,雪铁龙中国宣布将在上海车展上展出旗下最新前沿科技——空气混合动力系统(HybridAirsystem);戴姆勒和比亚迪合资后诞下的首个成果“DENZA腾势”将于4月20日首次亮相,并将于今年年底正式推出量产版车型。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举办的2013中国汽车论坛上,新能源汽车与环保将是大会的一项主题,而科技部将介绍行业高度关注的“25个城市示范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
与环保相关的,是油品。一汽技术中心将根据内部调查数据,在论坛期间披露“中国车用油品状况”。
相融共生汽车与环境协调发展
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多种环境,包括交通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等。在交通环境方面,就涉及到汽车与其它交通工具、汽车与行人、汽车与道路、汽车与城市规划等很多方面的关系。
以汽车与道路的关系为例,当前城市建设、道路规划设计和安全设施投入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很多城市还是按照自行车或公交车出行的方式进行设计,城市道路网等级结构和布局结构不合理,中心区域道路交通压力过大;汽车文明和交通道德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乱开、乱停、硬加塞,车和人抢道等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有车族”的自私和狭隘、缺乏社会责任等,给汽车带来的文明笼罩了一层阴影。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很快,但人们的用车理念显然没有跟得上城市的发展。“公交优先”的思想在有车一族那里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汽车企业要卖车,也要引导人们合理用车。同时,也要注意新技术的发展,比如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汽车,它可以为减少城市拥堵出一份力。”
可喜的是,行业人士已经注意到汽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将在第十五届上海车展期间做“日本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对策”的报告,与中国的业内人士共享经验。
“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将给汽车产业带来很大的发展机会。有研究表明,城市化率提高1%,将会拉动消费增长约1.6%。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占斌告诉记者,过去数十年来,汽车业的发展得益于城镇化。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必须更多地考虑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的关系,要真正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汽车企业的技术要创新,管理意识要创新,同时,其它各行业也要配合汽车产业的发展,这样汽车产业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共享出彩机会。
创新,美好汽车生活 政策篇
健康的汽车产业需要稳定、公平的政策支撑
本报记者 谌 洁
又到一年车展时。一年高过一年的观展人数,一届大过一届的车展规模,意味着汽车消费的热情并未如中国汽车产销增幅那般归于平缓。每年车展展厅内攒动的人头,每一双充满好奇的眼睛都传递出中国人对汽车梦的向往。
回归产业,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面对一个既对国民经济贡献12%的就业、13%的税收和10%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又被指作城市交通拥堵元凶、城市空气污染罪魁祸首的汽车产业,国家应出台怎样的政策才能使之与和谐社会共享出彩机会呢?
不少业内专家早已给出答案,即稳定、公平的汽车产业政策。
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今年年初接受某媒体采访的话来说,就是政策不应“来回‘拉抽屉’”;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也曾说过:“靠政策推动的产业不具有竞争力”;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亦明确表示:“政策不应忽冷忽热”;近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首席汽车分析师程晓东出席某论坛时也在其发言中指出,政府对汽车市场的政策干预越少越好,应该让汽车业在市场运行中寻找规律。
然而,我国汽车产业却长期深陷于一面刺激、一面限制的政策怪圈。
当扩大内需效果不明显、经济下行时,政府便采取“汽车下乡”、“购置税减半”等刺激性消费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在2012年年底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会上明确了2013年商务工作的七项主要任务,明确指出要研究实施信用消费促进政策,重点带动家电、家居、汽车等耐用品消费。
而另一方面,当城市出现交通拥堵、停车困难和空气污染时,限制的大棒又毫不犹豫地挥向汽车,无形中增加了国人实现汽车梦的成本。
诚然,随着地方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大城市交通的日趋饱和,汽车消费将从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但这应当是市场的选择,而非政策的指挥。对于每一位消费者而言,“买或不买”才应该是问题,而不是“能买或不能买”。
一个健康产业形态的形成需要的既不是政府拔苗助长的鼓励性刺激,也不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强制性限制,市场面前,政府不应反客为主。
最后还是引用董扬说的一句话:“希望中央及各地政府能制定中性且稳定的消费政策和产业政策,让市场自由发展。”
创新,美好汽车生活 技术篇
完美的汽车产品需要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
本报记者 赵三明
回顾北京、上海等国内顶级车展上出现的各种靓丽车型,参观者除了得到外型与内饰的愉悦享受之外,每一辆车所散发出的技术纯香也值得人们更持久地去回味。
近几届车展上获得最多关注的无疑是在主动安全基础上的智能通讯技术。如来自北美的一款为手机和数字媒体播放器配备的车载多媒体通讯娱乐系统,属于车辆与手机的人机交互无线通信平台,同时该系统还具有诸如安全气囊启动检测、紧急援助(拨打求援电话)服务,并且增加了定制交通报告、实时交通信息、汽车导航以及订制各种信息服务等功能。该系统还可融入紧急援助功能,在系统检测到安全气囊弹出或燃油系统被紧急切断之后立即被激活,它将使用车载GPS系统进行定位,并通过与蓝牙配对的装置拨打紧急救援电话。
另一款叫作“InDrive”的智能驾驶系统,是长安汽车基于前瞻科技开发的智能驾驶安全辅助系统。用户通过智能驾驶系统,可以体验搭配自动巡航、车道偏离、夜视和避撞辅助等安全驾乘的乐趣。incall采用3G无线技术和GPS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提供精确的一键式位置导航服务,快捷无误地为车主查找目的地并规划最优的出行路线。如一键设定回家路线,朋友之间相互发送请求位置,“你在哪儿”“我在哪儿”只需轻轻按一键便可实现。作为信息化的“incall”,可实时接受交通道路状况信息,时刻了解周边道路状况,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使车辆畅行无阻。
比亚迪的遥控驾驶技术也成为车展上引起人们轰动的新技术之一。在配备遥控驾驶技术的比亚迪F3速锐车辆周围20米可视范围内,驾驶人在车外使用遥控钥匙,可以操作车辆启动、前进后退、左右转向,能够控制车辆低速行驶,将车移动一定的距离,实现了一种非常实用的“无人驾驶”。
除了智能化之外,以节能为目的的轻量化也是近几届车展上可圈可点的必有技术。如碳纤维汽车底盘,可通过大量使用塑料来加大碳纤维的强度。降低10%的车身重量即可以提高6%~8%的能效,这在石油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此外,通过涡轮增压发动机与多挡自动变速器的组合,也可以在保证足够动力输出和舒适性的同时达到很好的轻量化和节油效果。如1.0升涡轮增压发动机与9挡自动变速器的组合目前已进入商业化阶段,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非常普遍的动力总成配置。
更加安全,更加智能化,更符合流体力学的外观设计,更高效的发动机,更多样化的动力选择,更多元化的动力源提供,这也许就是我们要在2013上海车展上寻觅的技术亮点。
创新,美好汽车生活 生活篇
更美的汽车生活需要更好地融入环境
本报记者 芦丽琴
当谈起2013年上海车展的主题“创新,美好生活”时,人们会说些什么?新技术、新车型带来的冲击自然不在话下,但购车、用车的复杂环境给人们带来的酸甜苦辣更值得深思。
一面是,我国的汽车销量年攀新高,2012年已超过1900万辆,汽车价格稳中有降,在汽车产业为国民经济贡献了更多的税收、就业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们体会到驾驶的乐趣,抵达更远的风景线。
另一面则是,道路越来越堵,停车越来越难,油价越来越贵,消费者权益纠纷越来越多,城市笼罩在一片雾霾中,连汽车牌照都成了稀缺资源。
这便形成我国初入汽车社会的一体两面。可以说,人们在汽车与文化、法律、道德、环境、交通及家庭等各个社会领域的碰撞中,痛并快乐着。
这已远远超越了汽车产业本身的意义和生存之道。
上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汽车社会”的概念,指出在汽车社会里,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更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人的空间属性的扩展和精神的延伸。
可以说,汽车社会的重点不在汽车,而在社会。随着大众汽车消费时代的到来,汽车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共生共荣已成为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行业企业、民众绕不过去的弯子。
政府部门在治理汽车所引发的问题多采取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对策略,城市一拥堵,就开始发“限牌令”、“限行令”,或者提高停车费和油价。在2011年天津泰达国际汽车论坛上,不只一位专家呼吁,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更长远的战略目标和更完备的顶层设计。
行业企业,不管是生产商还是经销商,都应该为构建更愉悦的汽车消费环境进行创新。如今,一些不和谐因素,如质量问题尤其是威胁人身安全的问题,还有卖车加价、维权困难、霸王条款等问题时有发生,困扰着很多消费者。公平、透明的消费流程、童叟无欺的汽车‘三包’、规范的汽车金融、实在的售后服务等,都需要行业企业通过努力来解决。
当然,还包括普通民众消费心理和意识的转变。当下,在很多国人看来,汽车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还是身份、地位的外在符号,因此多崇尚豪华车、大排量车和外国品牌车;开车上路的人多存在不规范驾驶,如酒后驾车、违章行车、抢道“加塞”、打电话抽烟等陋习,在影响通行效率的同时还埋下了事故隐患。这些都是中国社会汽车文化与文明缺失的体现,需要通过正确的观念引导和行为培养来逐渐消融、弥补。
总而言之,汽车产业的发展必须伴随着交通设计、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结构调整、环境保护意识、消费环境、民众意识的进步与创新,如果这些没能同步发展,那汽车社会就是一个“噩梦”,其带来的问题远不只是拥堵、雾霾和纠纷。
我们相信,“创新,美好生活”,不单是驾驶汽车带来的享受,更应是汽车、人和谐融入社会环境而带来的一种美好的生活体验。
作者:wy
请输入验证码